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泠泠儿

[品鉴] 二十四诗品

[复制链接]

524

主题

1万

回帖

4万

积分

核心管理员

中国诗词论坛督导

积分
44182

特别贡献论坛管理员论坛督导

 楼主| 发表于 2020-3-18 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四)缜密:
是有真迹,如不可知。
意象欲出,造化已奇。
真:指自然变化之道。是有:有。
不可知:难以把握。
意象:意境形象。
意象欲生:一本作意象欲出。
造化:自然界之巧妙变化。
水流花开,清露未晞。
要路愈远,幽行为迟。
晞:晒干。
要路:重要的大道。
幽行:在幽径步行。
迟:迟缓。
语不欲犯,思不欲痴。
犹春于绿,明月雪时。
犯:触,前后重复。
痴:呆板。

[译文]:
自然变化之道的确存在,只是难以把握。意境形象栩栩如生,自然界巧妙的变化多么新奇。
像水流,像花开,叶上清露未曾干。越是紧要的地方越是要使它显得眇远,好像走在幽径上那样曲折迟缓。
语言前后不能重复,思想不要呆板,像春天原野一片绿,明月照积雪一片白。

[简析]:
“缜密”的“缜”,意思是细致;“密”,意思是精密;“缜密”,指作品抒写的感情细腻熨帖,语言精致绵密。运用缜密的艺术手法,有助于创造出生动、逼真的形象。诗的首四句,提出自然之美是无限丰富的,显示了大自然的奇妙,人们很难把大自然之美完全表现出来。其次四句,作者具体地描绘了缜密的境界:溪水波纹粼粼,花开瓣瓣层次分明,阳光下的露珠欲干未干,在远离大地幽深的小径上漫步行走,欣赏沿途风光。这样的描写是细致绵密的,也表现了作者精致的观察和细致的感情。作者认为,要形成缜密的风格,在写作方法上还要注意避免“语不欲犯,思不欲痴”的弊病,语言不可前后重复,内容不要板滞,做到精炼和生动,像春天的原野一片翠绿没有杂色,像明月照积雪那样光明而纯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24

主题

1万

回帖

4万

积分

核心管理员

中国诗词论坛督导

积分
44182

特别贡献论坛管理员论坛督导

 楼主| 发表于 2020-3-18 17:13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五)疏野:
惟性所宅,真取弗羁。
拾物自富,与率为期。
宅:居处。《说文》段注:“凡物所安皆曰宅。”引申这寄寓寄托。
真:本性。
弗羁:不约束。
拾物:一本作“控物”。
拾:收取、采取。
自富:自足。
率:直率、率真。
期:要求。
筑屋松下,脱帽看诗。
但知旦暮,不辨何时。
时:指朝代纪年。
倘然适意,岂必有为。
若期天放,如是得之。
天放:天然放浪,即任其自然的意思。

[译文]:
写作为了寄寓思想感情,就要任随本性不加约束。大自然的素材丰富多彩,要以真纯为创作的要求。
在松树下建筑茅屋,不整衣冠一心看书。只知道天亮天黑,不管它哪年哪月。
但求一时符合心意,哪里一定有什么目的。只要能够任其自然就能有疏野的风格。

[简析]:
“疏野”艺术风格的特点,是疏略简易,质朴天然,从作品的精神内容到语言形式,一任自然,质直少文,朴实无华。给人以脱略、率真的美感。作者认为,真纯是对文学创作的重要要求,而“疏野”风格的实质就是真纯,倜傥疏宕,不雕不饰,有乡野风味。在首四句,作者强调创作时要一任自然,因为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的,从其中选取一点就可以成为生动的文学作品。其次四句,具体地描绘“疏野”的意境:“筑屋松下,脱帽看书”,在松树下建筑茅屋,脱略形迹,不拘礼法,坦然自处,甚至“但知旦暮,不辨何时”,连如今是何年何日都不过问。作者在这里塑造的合乎理想的“疏野”的人物,还是那个超尘拨俗、强调个性自由的人物,也正是作者自己的影子。末四句,作者继续在这个具有“疏野”性格的人物身上寄托自己的理想:放任自由,只求一时适意,恬静自乐,不求有所作为,不受世俗的束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24

主题

1万

回帖

4万

积分

核心管理员

中国诗词论坛督导

积分
44182

特别贡献论坛管理员论坛督导

 楼主| 发表于 2020-3-18 17:15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六)清奇
娟娟群松,下有漪流。
晴雪满汀,隔溪渔舟。

可人如玉,步屟寻幽。
载行载止,空碧悠悠。
可人:可意的人。
屟:木板拖鞋。
寻幽:观赏幽静的景色。
载行载止,空碧悠悠:载行载止,边走边停,走走停停。
载:发语词。
空碧:天空澄碧。
悠悠:不尽貌,寥廓无际。

神出古异,淡不可收。
如月之曙,如气之秋。
神:指神情气韵。
古异:高古而奇异。
淡:淡泊。
不可收:指其深远不可尽收眼底。

[译文]:
秀丽的松林之下,有潺潺流动的清溪。晴日下积雪的汀洲,溪对岸信泊一只渔船。
那可人洁莹如玉,踏着木屐观赏幽静的景色。他边走边看,走走停停,望着寥廓无际的澄碧的天空。
神情气韵高古不凡,情致淡泊深湛。好像拂晓的月色那样疏远,有如秋气那样清澈爽凉。

[简析]:
   “清奇”的艺术风格,表现为清远闲淡幽静之美。“清”,与俗浊相对而言;“奇”与平庸相对而言。这样的诗,诗意新颖,语言秀丽,有清新的意境和淡泊的情趣。以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为代表的田园山水诗派的诗,多表现一种超凡绝俗的艺术风格。为了说明这种风格,司空图描绘了“清奇”的境界。前四句描写一个极其清秀幽丽的景象:“娟娟群松,下有漪流。晴雪满汀,隔溪渔舟。”立意新颖,形象明丽,又透露出远离尘俗的清冷之气。中间四句,描写了在这样清幽境地中的“可人”的形象,其人温润洁莹如玉,他踏着木屐寻幽,潇洒出尘;边走边看,走走停停,多么闲适自如。这样一个远离尘寰、闲去野鹤般的人物,是诗人理想的对象。末四句进一步描写这个“隐士”的精神世界,歌颂他情趣的淡泊和寄寓的高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24

主题

1万

回帖

4万

积分

核心管理员

中国诗词论坛督导

积分
44182

特别贡献论坛管理员论坛督导

 楼主| 发表于 2020-3-18 17:16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七)委曲:
登彼太行,翠绕羊肠。
杳霭流玉,悠悠花香。
杳霭流玉:杳霭,云气幽深。
流玉:形容云气在半山坳像玉带一样缭绕流动。一说流玉系形容溪流如碧玉。

力之于时,声之于羌。
似往已回,如幽匪藏。
力之于时,声之于羌:二句历来难解,注疏纷杂。一说时力为弓名,羌声为笛声,以弓形容曲折之形,以羌笛声形容委婉之姿。一说力指才力,时指时势,才力之施展因时势而定,或大或小,或轻或重,极尽曲折之妙。似往已回,
如幽匪藏:二句分别形容“委”与“曲”的情致,上句说似前往而又折回,下句说似幽隐而又非隐藏,分别形容了委婉和曲折。

水理漩洑,鹏风翱翔。
道不自器,与之圆方。
水理:水纹。
漩洑:回旋起伏。
鹏:《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遥而上者九万里”。
鹏风:指盘旋而上的旋风。
不自器:不以某种具体形体来拘束自己。
圆方:指事物或圆满或方,有不同形态。
之:指万物。
与之圆方:以万物之方圆为形体,即没有固定的格式。

[译文]:
登上太行山,沿着那翠绿的曲折的羊肠小道。迷茫的玉带缭绕的山坳,又嗅到悠悠的花香。
它好像弓那样曲折,像羌笛那样委婉悠长。既前往又回转,像幽深又无所隐藏。
它像流水回旋起伏,像大鹏乘风盘旋而上。它的规律是不拘束于一种形体,或方或圆没有固定的格式。

[简析]:
    “委曲”的艺术风格,表现为委婉曲折、百折千回、纡曲萦绕、缠绵悱恻的阴柔之美。首四句,以极为生动的形象来展现一幅委曲之美的图画:沿着翠绿的羊肠道攀上高耸入云的太行,那里云绕山间、花香悠悠。这个比喻说明经过迂曲而达到美的境地。中间四句又用弓和羌笛作比喻,弓曲折才有力,羌笛声委婉而动人;似前进而又回转,似幽深而并不掩藏,作者的基本思想是忌直露而贵含蓄纡曲,这是符合形象思维的原则的,揭露了诗歌艺术的辩证法。末四句以流水回旋起伏,大鹏扶摇直上作比喻,说明委婉曲折没有固定的格式,不要受某一形体的拘束,而要从实际出发,随物赋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24

主题

1万

回帖

4万

积分

核心管理员

中国诗词论坛督导

积分
44182

特别贡献论坛管理员论坛督导

 楼主| 发表于 2020-3-18 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八)实境:
取语甚直,计思匪深。
忽逢幽人,如见道心。

计思:构思,这里指诗的思想。
道心:悟道之心。

清涧之曲,碧松之阴,
一客荷樵,一客听琴。

情性所至,妙不自寻。
遇之自天,泠然希音。
妙不自寻:妙境自成,非有意寻找可得。
天:天机。
泠然:清和之声。
希音:希有的声音。《老子》:“大音希声。”

[译文]:
用语率直,构思不深。好像忽然逢到幽人,一眼就见到道心。
清涧之畔,碧松之荫,一人荷樵,一人听琴。
情性的流露,自成妙境。感兴得之天机,实境也成为珍奇的诗篇。

[简析]:
   “实境”,是对眼前真事真景的具体描写,至情至性的自然流露,是作者所见所闻的记实,在古代文学中题作即日、即时、即事、即景、杂兴等的作品,大都属于这一类。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称这类作品为“题纪之作”,是“直致所得,以格自奇”,他说:“题纪之作,目击可图,体势自别,不可废也。”因为是直书自己的所见所闻把由视觉、听觉和直接感触的形象予以再现,无须进行艺术的概括和意境的露而不含蓄,如同忽然与人相逢,一眼就看明白其幽微的道心。中间四句,就是直书见闻,直接表达感兴,不加雕饰地描绘了一个画面:“清涧之曲,碧松之阴,一客荷樵,一客听琴。”荷樵、听琴是古代士大夫认为“风雅”的事,这个画面就被认为是优美动人的图景。像这样抓住优美动人的景象,即兴题诗,写出来就是所谓“实境”。作者认为,写“实境”,一定不要勉强,不要做作,如后四句所说:“情性所至,妙不自寻”,一任感情自然流露,使其自成妙境。

[另附]:
志在高山,志在流水;
一客荷樵,一客听琴
高山流水的典故!这是副对联讲俞伯牙遇知音事。俞伯牙,春秋时晋国大夫,楚郢都(今湖北江陵)人。修聘出使楚回来,游览故国山川,在汉阳江口得遇钟子期。《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第二年,伯牙复往探望,子期已故。伯牙为谢知音,挥泪一曲之后,摔碎瑶琴,永不复弹。

这副对联上联讲俞伯牙(他“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下联讲钟子期,“荷樵”、听琴”,都是子期“一客”(一人)而已,因为他是樵夫(砍柴的),又是听琴知音者。(该故事在冯梦龙的《警世通言》里也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3-21 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师分享,我已收藏,慢慢学习,领悟和体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3-23 23:1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再赏,每读一遍,皆有收益。顶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3-28 23:15 | 显示全部楼层
泠泠儿 发表于 2020-3-18 17:17
(十八)实境:
取语甚直,计思匪深。
忽逢幽人,如见道心。

  “实境”,是对眼前真事真景的具体描写,至情至性的自然流露,是作者所见所闻的记实,在古代文学中题作即日、即时、即事、即景、杂兴等的作品,大都属于这一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1

主题

2422

回帖

6432

积分

论坛嘉宾

古风新韵嘉宾

积分
6432

优秀诗手论坛嘉宾

发表于 2020-4-15 08:48 | 显示全部楼层
赏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国诗词论坛【官方网站】 ( 京ICP备2021037395号-2 )

GMT+8, 2025-4-30 13:23 , Processed in 0.06910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