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香梦园 发表于 2020-12-5 21:33

漫谈罗隐

漫谈罗隐的落第和他造福百姓的一首诗

一首诗蠲免了一项赋税,他把文学的实用性功能利用到最大

    一、十上不第
    提起罗隐,您可能有点陌生感,但说起他的一些金句,您一定听过,八成还会在文章里或聊天中引用过,只是没有认真追溯来源而已。不信,列几条您看看: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家财不为子孙谋”“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任是无情也动人”......这些一看就知、一听就懂大白话诗句,您是不是眼熟耳熟、是不是有种神奇的穿越感,一千多年前的诗句,竟然那么自然贴切、精警通俗地流行于当前的话语系统中,活跃在当代人的笔下和嘴上。类似的名言还有很多,他写出来当时就成了流行语,丝毫不比盛、中唐一流诗人的少。
    罗隐(公元833年—910年),原名横,字昭谏,杭州新城(今浙江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人,小时候就以才学出名,长大后跟绝大多数读书人一样,第一选择自然也是考个进士,当个干部,进个编制,捧个铁饭碗。然而事与愿违,自从28岁开始第一次进士考试,一直到55岁,罗隐不是在考进士,就是在考进士的路上,是脚踏实地地走在路上。有时嫌杭州去长安路途太远,他就干脆租住在京城里。即使这样,他仍然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史称“十上不第”,最终希望之火被残酷地浇灭。咸通十三年(872年),他无奈地东归返程回乡。
二、再晤云英
    路途中,他想起那个美丽可人的云英小姐姐,那是他十二年前路过钟陵县结识的红颜知己。老朋友相见自然十分亲切,云英姑娘微笑着抚掌,关切中带着一丝调皮的语气说:罗秀才犹未脱白矣。白,是本色衣服的意思,只有当官才能穿染色的衣服,脱白是白丁们永远的梦想。自结识十二年后,以罗隐之才,竟还未脱白,所以云英姑娘还是有点诧异。作为曾经的文青,可以不考进士,但不可以丧失文艺范儿。面对尴尬,回答就两个字——吟诗:
赠妓云英
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钟陵”,古县名,今江西省进贤县钟陵乡。当初与云英结识互动于此。“掌上身”,身材婀娜,行止轻盈,能像赵飞燕一样在手掌上跳舞。这是赞美云英是个冻龄人,能够保持身材姣好、红颜长驻。
    诗歌先回忆相识之久:十余春,再写重逢印象:风采不减当年。接下来才进入正题,回答为什么未脱白的原因,当然,必须让挑事儿的云英躺枪:已变的是时光,不变的是自己。我未脱白,你也未嫁,原因都是“不如人”。这首诗后世压缩为一个成语:“云英未嫁”,意为女子尚未出嫁。
    云英不如人处非常明白,她不是自由身,她是在“籍”的失足女,没人出资赎身,是不能自作主张随意婚嫁的。罗隐不如人处何在?这个只有他自己明白了,说出来太伤自尊:长得丑。
三、三点不足
    《旧五代史•罗隐传》记载,罗隐“貌古而陋”,意为“形貌古朴而丑陋”。唐朝的选举制度中设立了“身言书判”四项标准。《新唐书三十五•选举志下》就有具体规定。考进士面试不及格,直接淘汰。民间传说钟馗的故事,就是人丑才学好竟也被皇帝嫌弃的例子。
    拜托了,大哥!您能不能正经点!咱这是为国家拔擢人才,不是为皇帝挑选嫔妃,傻白甜不该是标准答案。每次考前罗隐都会在心底暗自呼告,但每次的结果不言而喻又不卜可知地相同。
    古而陋的貌不仅影响仕途,还直接影响私生活。《唐才子传》记载这样一桩趣事。宰相郑畋的女儿是个罗隐的小迷妹,成天捧着他的诗集讽诵不已,已自芳心暗许。郑畋也是个诗人,惺惺相惜兼爱女心切,便找个借口约罗隐来家里切磋诗法。小迷妹垂帘而窥,孰料一见花容失色,翦水秋瞳里满是恐怖,颠覆了她十几年来的美学认知,从此“绝不咏其诗”,念想断绝得极其彻底。罗隐没做成金龟婿,反被铁粉拉黑,这张脸害他不轻。如果当年有整容业,罗隐绝不会千辛万苦考进士,一定满唐朝开许多许多许多的整容连锁店。
    罗隐就是这样一个神奇而又夸张的存在:只适合远程思念,不适合灯前晤面;只能读其诗文,不能对坐聊天。一见罗隐万念休,见光死是他如影随形的标配。
   雪上加霜的还有其二,即“乡音乖刺”。罗隐只注重学文化,却忽略了练习普通话。万世师表的孔子一直是带头说普通话的形象大使呢。《论语》有“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雅言”是先秦普通话的称谓,秦汉叫“通语”,隋唐叫“汉音”。语音、词汇以长安一带语言为基础。按今日考国家公务员的普通话标准,最低得过三级甲等。一个新登镇人,操着南蛮鴃舌之音,出了浙江省,说话任谁听不懂。再有急智,不能当外交部发言人;再有学问,不能做国子监教授;再有能力,不能在家乡以外的地方当官。普通话表达能力的短板限制了他的发展,这个耽误终身的教训,罗隐楞是没搞明白。
    最要命的还是其三,“性简傲,好戏谑”。意为个性傲慢失礼,喜好拿人开涮。做领导得不卑不亢,既不能见人鼻孔朝天、爱答不理,也不能信口开河、口无遮拦。哪个领导去了基层、见了百姓像个歌星一样击掌握手挨肩搭背乱开玩笑的?这些性格上的缺点也是造成他屡考失利,铩羽而归的原因。
    自视甚高、恃才傲物的习性、桀骜不驯的态度以及嬉笑怒骂的语言风格,参加科举考试也不知收敛的狂妄,使得他试卷上的文字总是锋芒毕露弥漫着一种的讽刺挖苦的意味。这让批卷老师感觉不爽,未及卒读就给了个差评,不再搭理。
    罗隐连考十几年,年年失利败北,终于在55岁时自信被彻底击垮。可惜他没机会看到《儒林外史》,要是知道范进54岁中举,快六十才中进士的励志故事,估计会后悔得吐血。要知道,罗隐早在二十出头就中举了,比范进早了将近三十年呢。要是有人给灌一碗类似的心灵鸡汤,他保不齐会唱着“阳光总在风雨后”,跑步前往长安接着再拼上几年。
四、投奔钱镠   
    罗隐对科举心灰意懒,再也提不起兴趣,毅然决然地永别了长安,他满血复活,活得潇洒、活得通透。他赶回老家准备投奔地方官镇海节度使钱镠。当他面对求职报告的经历一栏时,他犹豫了。十几年间除了考试还是考试,其他全是空白,没一丁点儿单位或公司供职经验和业绩。思前想后,还是扬长避短吧。他写了一首诗,其中两句是“一个祢衡容不得,思量黄祖谩英雄”。大意是说自己像祢衡一样,既有才,但也喜欢直言谠议,希望对方要有容人之量、知人善任,别步黄祖后尘。
    钱镠久闻其名,欣赏他这种回乡就业、建设家园的精神,遂欣然提笔写道:“仲宣远托刘荆州,都缘乱世;夫子辟为鲁司寇,只为故乡。”接到带有一把手批示的《录取通知书》,看到把他比作王粲和孔子,罗隐喜出望外,受宠若惊。他非常感激钱镠的知遇之恩,决心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为钱镠的事业奋斗下半生。
    罗隐在钱镠手下如鱼得水、一帆风顺,先后担任钱塘令,节度判官等职务。唐亡入梁后,又担任给事中,这属于正厅级高干,有权有势,有房有车,待遇高、福利好,但罗隐心系百姓的初心不改,经常访贫问苦了解基层民生。
    按当时朝廷规定,渔民必须每天上缴一定数量的鲜鱼,不论严寒酷暑、风霜雨雪,每日都必须足额缴税。否则官府拘禁拷打,百姓把这种赋税称为“使宅鱼”,对此苦不堪言。罗隐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要想办法废掉这条压在渔民身上的杂税。此时的罗隐早不是青涩的毛头愤青了,也过了油腻中年男的阶段,他已经成长为老辣干练的高层领导。他知道,给掌握吴越军政大权兼“使宅鱼”税收小组长的一把手提意见,风险极大需要技巧。他时刻提醒自己注意以下几点:场合尽量私密、态度真诚和蔼、方式委婉动听、立场无己利他。否则直来直去好心当成驴肝肺不说,弄不好还会把自己搭进去。所以,他小心翼翼地等待时机。
五、题诗免税
    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一天,他陪着钱镠在王府谈诗论文,王府墙上挂着一幅《磻溪垂钓图》,画的是周朝开国元勋姜子牙吕望在磻溪钓鱼的情景。钱镠指着画对罗隐说:“贤卿久负诗名,何不题诗一首,令诗画相映生辉?”罗隐正中下怀、心中暗喜:这可是您自己挖坑跳进去,不是我成心给您添堵。于是恭敬回答:“谨遵王命。”侍者捧出端州紫石砚,细研易县奚家墨,平铺益州黄麻纸,摆好宣州兔毫笔。罗隐本有七步之才,八叉之能,早已打好腹稿,遂提笔写下五绝《题磻溪垂钓图》:
    吕望当年展庙谟,直钩钓国更谁如。
    若教生在西湖上,也是须供使宅鱼。
    全诗意译如下:
    姜子牙当年总想为朝廷划策出谋,目的是求国君重用故意甩个直钩。
    如果他生长在当今的西湖边上,钓不到鱼也得天天把使宅鱼税抽。
    罗隐不对画面做过多描绘,仅点出吕望垂钓的本意和实质。接下来笔锋宕开画面,结合现实,搞了个智力测验:设想吕望穿越到今天的西湖边会怎么样?结论顺势揭出,可谓卒章显志。第三句在情景假设里,暗含把当朝比作周朝,把钱镠比作文王的褒扬。全诗用欲抑先扬的手法,一波三折委婉含蓄地表达对“使宅鱼”税负的看法,于心平气和之中,让对方深思。既无咄咄逼人的嚣张气焰,也无自诩为民请命的正义感,更无强加于人的解决方案,甚至没有批评、没有否定,只有轻描淡写地提及这种现象。
    响鼓不用重锤敲,这就够了。他把钱镠摆在与周文王相同的贤君位置上,一切都从钱镠角度考虑,选项全由对方提出,充其量只是若有若无地暗示:追逐蝇头小利是对求贤若渴的最大伤害,吕望就在广大百姓中,他们才是保江山的人才。场合、方式、语气、心理,一切都拿捏得恰到好处,罗隐好整以暇地站在旁边,气定神闲地看着钱镠。
    钱镠当然要做贤君,他也是个聪明人,立刻明白其中深意。略加沉吟,随即豪爽地对罗隐说:“贤卿诗才敏捷,忠于朝廷,寓意温厚,切中时弊,孤岂能无动于衷?”第二天早朝,钱镠当即下诏废除“使宅鱼”税。杭州的渔民百姓听到这一消息,无不欢喜,齐声赞颂。而罗隐与钱镠君臣和谐,良性互动,也被后人称道,甚至有人把他俩与唐初魏征与李世民相提并论。
    罗隐在江南特别是浙江等地有大量传说,一直为后人敬重,这与他平时关心民生疾苦,关键时刻出手干实事,体谅并切实减轻百姓负担不无关系,古往今来,不都是这个理儿吗。
    罗隐著述颇丰,有诗集《甲乙集》(约500首诗歌)、杂文《谗书》(五卷60篇)等作品传世。清诗人袁牧对他评价甚高:“三生金榜无名字,一卷唐诗殿本朝。”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罗隐是照亮晚唐诗坛最后的光辉。




野鹤 发表于 2020-12-6 04:14

梦园兄给力!有一点,要支持一下版面:外标题,不宜冗长。酌修一下,问好。

野鹤 发表于 2020-12-6 04:16

罗隐著述颇丰,有诗集《甲乙集》(约500首诗歌)、杂文《谗书》(五卷60篇)等作品传世。清诗人袁牧对他评价甚高:“三生金榜无名字,一卷唐诗殿本朝。”


罗隐诗,可细于研读~

杨逍 发表于 2020-12-16 11:47

吴越乡野,罗隐秀才的传说确实很多。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漫谈罗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