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清水 发表于 2022-3-29 10:21

姜夔《齐天乐》一曲奏出时代哀音

姜夔《齐天乐》一曲奏出时代哀音姜清水姜夔(1155~1221),南宋词人,音乐家。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在他所处的时代,是大宋南渡之后,南宋王朝和金朝南北对峙,国外民族矛盾和国內阶级矛盾都十分尖锐复杂。战争的灾难和人民的痛苦使姜夔感到痛心,为此也发出或流露过激昂的呼声,凄凉的心情却表现在一生的大部分文学和音乐创作里。姜夔在《齐天乐》词小序中告知,词作于丙辰年是宋宁宗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张功父即张鎡,他先作《满庭芳·促织儿》,“词甚美”,其以“蟋蟀求偶”为主旨,写景状物都能心细如丝发,曲尽形容之妙。这是庆元党禁的第二年秋季,在这年的2月,刘德秀要求将道学正式定为“伪学”。这年科举开考,试卷只要稍涉义理就造黜落,连《论语》《孟子》都成了不能引用的禁书。太皇太后吴氏耳闻外朝的折腾,大不以为然。前一年宰相赵汝愚已被折腾死,这时朱熹成为韩侂冑一党进一步搏击邀功的对象。监察御史沈继祖列举了朱熹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不恭、不谦六大罪状,还捏造了朱熹“诱引尼姑,以为宠妾”的桃色谣言,要求宁宗学孔子诛少正卯。于是,朱熹被免去祠禄官之职,朱子门人或遭流放,或被下狱。大宋南渡几十年,“还我河山”主流文化声音持续,可政局对外“北伐收复国土”意志淡薄,内部“党禁争权”就越演越烈。姜夔此曲不依张功父一词思路,则另辟蹊径,另创新意,借描写蟋蟀悲鸣,倾泻这段历史中人间幽恨。以蟋蟀的鸣叫声为线索,这凄苦的声调将词人、思妇、帝王等不同的忧心事串连在一起,巧妙地融合于一篇,抒发了词人深切的关心民瘼与家国之痛。全词以景述情,情景融合,寄托深远,含蕰婉丽,举凡天灾人祸、骚人失意、思妇念远、游子怀乡、乃至帝王蒙尘,如许内心积愤憾恨,无不借蟋蟀之名宣发,愁为发声结于苦楚,奏出了一个时代的哀音。齐天乐丙辰岁,与张功父会饮张达可之堂,闻屋壁间蟋蟀有声,功父约予同赋,以授歌者。功父先成,词甚美。予徘徊茉莉花间,仰见秋月,顿起幽思,寻亦得此。蟋蟀,中都呼为促织,善斗。好事者或以三二十万钱致一枚,镂象齿为楼观以贮之。庾郎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露湿铜铺,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西窗又吹暗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候馆迎秋,离宫吊月,别有伤心无数。豳诗漫与,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注释:齐天乐:词牌名又名《台城路》、《五福降中天》、《如此江山》。一百二字,前后片各六仄韵。前片第七句、后片第八句第一字是领格,例用去声。亦有前后片首句有不用韵者。张功父:名镃.张俊孙,词名甚高,有《南湖集》传世。与张平甫是兄弟。庾郎:指南北朝文学家庾信,曾作《愁赋》,今唯存残句。如“谁知一寸心,乃有万斛愁”。豳诗漫与:豳诗指《诗经》。《诗·豳风·七月》,其中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句。漫与:率意而为之。写入琴丝:姜夔自注,“宣政间,有士大夫制《蟋蟀吟》。”    赏析:姜夔此词是一篇做客与人唱酬之作,以听蟋蟀声,应约而和。唱者词以蟋蟀“求侣欢娱”为主题,已经唱毕,得到姜夔“词甚美”之赞,可姜夔以为此“主题”偏离了自己的胸襟,走出大堂,徒步于主人家花园,“仰见秋月,顿起幽思”,《扬州慢》中的“冷月”仍旧在,百姓“为谁生”之问,依然没有人回答,《暗香》《疏影》中的“梅花精神重整河山”愿望没有实现,可就听到身边文人高唱“欢娱”调,记忆中“好事者”斗蟋蟀的场景在脑海浮动,拨动了他心灵深处那最脆弱的“淑世”之弦,“家国忧愁”在胸间燃烧,聚于词句之上。词的开拍“庾郎先自吟愁赋。”化用杜甫诗句“庾信生平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一个“愁”领主旨。次句写蟋蟀声,凄切细碎而以“私语”比拟,生动贴切,并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因而和上句的吟赋声自然融合。蟋蟀是“人”,是与词人对话的人,此处“私语”两字用活,不仅在说“更闻”与“先自”相呼应,“别人听不出,也听不到”,而且又给了唱者留有情面上的“空间”,你说是“求侣欢娱”,我就听到的是“私语”,将词意推进一层,为词的“哀音”展开而伏笔。骚人夜吟,已自愁情满怀,更那堪又听到如窃窃“私语”的蟋蟀悲吟呢!从中寄寓了词人深沉的身世之感、家国之痛。“露湿铜铺,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此三句是空间的展开,目的是藉以触发更广泛的人事。明指蟋蟀生活的地方,暗喻当时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承上“私语”而来,这如泣似诉的声声哀鸣,使本来就转侧无眠的思妇更加无法入梦了,只有起床以织布来消解烦忧。蟋蟀又名促织,用思妇无眠起寻机杼,合促织名,词人借此展开就有“野云孤飞,去留无痕”之工妙,“山涧泉水,顺势而下”之力巧。“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依“思妇”之人,引导出远方万重山那边的“征夫”,“夜凉”无征衣,是何等“情绪”。词的下篇转头,一句“西窗又吹暗雨”,人祸没完,又起天灾。这是时代现实的写照,大宋被金兵逼得南渡,国破山河碎,“名都成空城,佳处变废池”,已经很不自由,“庆元党禁”又激烈,人心不安稳,天下不太平。“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继而说似是蟋蟀,也是人不断发出“哀音”,和以妇人捣衣声与切菜声,这种民瘼声,声声传向远方,词人情不自禁地想到“靖康之耻”,“候馆迎秋,离宫吊月,别有伤心无数”,那年候馆迎来多事之愁,皇帝宫女离开殿堂,作人俘虏,伤心种种,谁能数,“豳诗漫与”,咏蟋蟀的诗可以慢慢吟哦,“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面前的少年正如张功父词中所唱,欢乐“呼灯灌穴,敛步随音”,捕捉蟋蟀情景,怎堪入目。姜夔以不知世事的孩童之笑,带出词人心中苦痛。此一“笑”字,可谓妙不可言。“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若把这些“词人忧愁、蟋蟀私语、思妇心情、征夫境况、织机轰鸣、暗雨袭扰、砧杵和声、候馆秋风、帝王感叹、宫女哀号、豳诗吟哦、儿女欢笑”等声音,谱入乐曲,写进历史,那真是一声比一声苦。姜夔这首词看似咏蟋蟀,实则是借拟人之笔抒发情感。词人通过描述蟋蟀鸣叫声,写那段历史现实,寄托家国之恨,抒发淑世情怀。这首词的妙处在于冠用“齐天乐”词牌名,着力写天下“愁苦”现实境况,另辟蹊径,别开生面,以哀音为主线条,用空间的不断转换和历史事件的广泛触发,层层迭进,步步烘托,达到了一种凄迷哀调、含蕴深远的艺术造境,给人一种余音绕梁、回味不尽的凄美感受。姜夔好似用这些精彩词句,硬生生的把读者拽进那段大宋南渡的历史之中,为朝廷当局“文恬武嬉”,无北伐抗金之心,“丧复国志,无为民意”,也伤感无数。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姜夔《齐天乐》一曲奏出时代哀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