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先生 发表于 2023-12-6 15:52

闲扯虚构

闲扯虚构

      文学作品能虚构吗?大概率不会否认,或不值一谈。比方小说戏剧,有按照生活照本实发的么?没有吧?就算欧洲有自然主义文学,也没那么简单,譬如法国的左拉、俄国的肖洛霍夫,据说是“只提供生活记录”,等等。但是你读过他们的作品,依然不能完全认可。
      我觉得,小说戏剧以外,诗歌类作品、或是散文“游记”(神话想象、做梦除外)之类,不大可能虚构:假设没游览过某地,就能闭门造一个?你信么、你能够么?就算今天网络视频多如牛毛,你照葫芦画瓢了,得意洋洋了,明眼一看,就知道假货,情也是虚情,因为你没有独特体验,没有提炼到典型细节,糊弄啥子嘛!
      诗也一样不容易造假,譬如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这是实写;再如陈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三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是一实一虚的写法,虚写可不等于虚构,那是可想而知的事实。
      但是回想起来,我还真有个疑问、曾经久思而不得索解。那就是天下名篇《岳阳楼记》,从中学到大学,老师都讲范仲淹没去过岳阳楼,仅凭一张山水图(还说不清画家是谁)、一挥而就。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也没留心,也没有注意有谁认真考证过,就这板上钉钉了?这使我莫名糊涂。
      认真地说,凡是热衷于写作、富有写作经验的朋友,认为范仲淹造假,你就是说出大天来,我决然不会相信。没亲眼见过的东西谁能写?我认为,不管有无记载,范仲淹必定去过岳阳,必定游历过洞庭湖。这应该是铁定的事实,只是目前还没有专家认真地考证出结果(因为没有功利、没有大额奖金吧。)这很可悲,却是事实。但无论谁想推翻这个观点,都是不能令人信服的。也许,眼下生活中假货盛行、骗子花样翻新,已然不足为怪了,除了有心人,谁还理会文学作品的真伪呢?




田园风 发表于 2023-12-7 10:38

诗也一样不容易造假,譬如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这是实写;再如陈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三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是一实一虚的写法,虚写可不等于虚构,那是可想而知的事实。


——虚写。虚构。艺术加工。真实写照。是一个可以神聊海聊的诗话题,甚至可以几个章回着来,呵呵@

五柳先生 发表于 2023-12-9 10:02

—虚写。虚构。艺术加工。真实写照。是一个可以神聊海聊的诗话题,甚至可以几个章回着来。——然也

叔齐小子 发表于 2023-12-9 11:41

本帖最后由 叔齐小子 于 2023-12-10 10:10 编辑

虚实说源于老庄,老子曾对“有”“无”关系做过说明,在《老子》五章中,他认为“有无相生”,“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庄子说:“虚室生白”,“唯道集虚”。可见道家“以虚无为本”,也并非一概否认“实”。作为一种哲学的宇宙观,道家将宇宙本体看作虚实、有无结合。先秦道家这种虚无观在魏晋之前已为文人重视,被当作玄学的核心。魏晋时,随着佛教思想流布,佛家色空观因其与道家虚无思想有着相通的精髓,而强化了对文人的影响。佛、道两家“空”、“虚”的观念,使人们联想能力大大增强,眼界更为开阔,审美要求更高,直接影响到诗歌创作。

叔齐小子 发表于 2023-12-9 11:48

本帖最后由 叔齐小子 于 2023-12-10 10:11 编辑

人们不再满足于诗歌文本的表层含义,而将审美的触角伸向言外、象外、味外、韵外,形成了遗貌取神、假意见意、情缘境发的创作追求。如果说谢灵运的诗句“池塘生春草”还过于“实”,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已是虚实相生,那么,王维、孟浩然的诗,在处理虚实关系上则已达炉火纯青、灵气飞动的艺术状态了,这种艺术状态才是中国历代诗家所推崇的最高境界。

叔齐小子 发表于 2023-12-9 12:00

较早披露这种创作追求的是依释门多年的文论家刘勰,他在《文心雕龙.隐秀》中说:“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斯乃旧章之懿绩,才情之嘉会也。大隐之为体,义主文外,秘响傍通,伏采潜发,譬爻象之变互体,川渎之韫珠玉也。”在此刘勰强调诗歌创作要追求重旨、复意、秘响,从而使读者得到文外之义,潜发之采。在《物色》篇,他还进一步指出,诗人创作不仅要“穷形”、“穷理”,而且要做到“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叔齐小子 发表于 2023-12-9 12:07

刘勰的论述深刻而全面,连带出了一系列重要概念与关系,如少与多、形与理、神与貌、隐与显、气与骨、形与神、意与象等。这无疑是文论研究的一次飞跃,但要想真正理清这诸种关系,实现文论研究的再次飞跃,则有待于文论、诗论中虚与实关系的探讨。

叔齐小子 发表于 2023-12-9 12:30

本帖最后由 叔齐小子 于 2023-12-10 10:13 编辑

而事实上文论家对虚实关系的解决既深受佛家色空观的影响与启迪,同时也深受道家虚无论的影响。在佛家眼里色空一体,虚实并生,受这一思想影响,在文论家眼里自然就有了虚实统一的可能。刘禹锡在《秋日过鸿举法师院便送归陵引》中云:“能离欲,则方寸地虚,虚而万景入,入必有所泄,乃形乎词,词妙而深者,必依乎声。”这个具有美感意义的“虚”,实际是能纳万景的“实”,正因为这个“虚”摆脱了功利的“欲”,接近佛家的超越境界,才能生实,而纳万景入。苏东坡说“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这样就把诗家的追求与佛家的追求联通起来。虚可涵盖少、情、隐、气、神、意、主观等,实则可含蕴多、貌、显、骨、形、象、客观等,既然通过直观思维的“悟”,可以发现虚就是实,那么通过直观的艺术思维也会做到以少总多,情貌无遗,隐显一体,气骨合一,意与象合,形、神、理的统一。这种虚实关系的解决,也就带动了这一系列概念之间关系的解决。

叔齐小子 发表于 2023-12-10 09:06

可见以虚为虚,就是完全的虚无。所谓“虚构”实际上就是以虚为虚。

五柳先生 发表于 2023-12-11 08:50

颇有见地,问好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闲扯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