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言之 发表于 2019-11-14 22:54

清源联话

清源联话
大国手


学联要务,在正其心。其心正,百川海纳,从谏如流,但有益于己,俱遵而行之,非关逆耳。


《菜根谭》有云:“盖世奇功,当不得一个矜字。”联作不比奇功,等而下之,更不足矜。


习联不弄机巧,未知其趣,若一味正经,常落枯槁。习联不懂意境,未知其象,渐浮于文表,多呈浅陋。


学问不厌广博,亦不厌深厚。前人所著,浩如烟海,穷毕生之力不能全入。学联之道,惟日日精进而已。《礼记?大学》有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深得其旨。


诗有诗味,词有词味,联有联味。以诗语入联,联浮诗味。以词语入联,联浮词味。联味何来?观清联三百可略得之。


有人谓成联难于对句。吾曰不然。对句有对句之法,成联有成联之法,同为联语,其法未必相类。对句要作得与出句天衣无缝,浑不似源于两人之手,是真难矣。


对句之法,须从陌路上寻,苟一拘前奏,不合掌亦非佳句;成联习作,当是自身本色,若仿他人形迹,虽良师不得其法。齐白石谓之曰:“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此为学画之理,亦可作学联之鉴。


有联生问余以成联之法,余未答之。盖法无定法,不可相传。譬良医用药,皆从药理,非拘定数。合其理,则毒药亦良方,不合其理,则补汤趣毒药矣。


初学不宜敲钟。诗钟于联,类似古风于诗,看似颇易,其实不然。古风者,不拘格律,但要得其神韵,非打油之作可当得。诗钟者,犹重联律,间有用典,非五车之士,难出佳酿。


吾辈习联,要熟读前人佳作,然不可拘泥。盛唐之诗,自是盛唐气象;晚唐之诗,自是晚唐气象。后人多喜盛唐,以其大气也,非关诗之优劣。若晚唐诗有盛唐气象,其合时宜否?联亦如此。

十一
联贵出新,非联必出新也。学艺未精,当依明师而效法之,此为习联一法。譬棋之定石,火候未到而自出臆想者,多为败招。

十二
联之特色在精,精非短也,然短联易精。长联多流于冗病而不似联也。长联之作,以大观楼名联为其扛鼎。然大观楼联,亦近乎词调。

十三
学联之道,不可偏废。余前时以学联启蒙书目示联生,告以必读。有人依喜好择读,其学不深入。学联正途,不可因已好而废书,不可因己好而废联,不可因人而废书,亦不可因人而废联。书之优劣,联之优劣,宜细作甄别,然未见其面目,不可因他事而妄断。


〈附〉清源诗话


凡为诗者,意在言先。无此意而发此言,是为诗而诗,非为事而诗者也。白居易有云:“歌诗合为事而作。”为诗而诗者,易流于空洞。便措辞华丽,合于西昆之调,亦未得小李真谛。


诗之高下,如人宴请,在一个真字。用情若真,青菜豆腐,小酒花生,不妨主客推杯弄盏。用情不真,猴脑鱼翅,熊掌燕窝,只撑得鸿门故事。表意既真,无须深加润色,便得好句。如李太白“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之句,岂闭门造车者可得?


诗不忌用典,然用典须少而得当。典故于诗,如味精之于烹调,是为点缀,非主料也。唐人喜用典者,首推老杜。然老杜佳句,多为非用典句。如“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


学诗须从生活中意会,亦须从典籍中意会。无生活积淀者,见得不真,亦见得不深。岂有见无深度,而诗具深度者乎?典籍用功不足者,国学修养必不厚。此类人作诗,如哑子食蜜,见得深却言之不似也。


穷诸玄辨,若一毫致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作诗者,首重人格。具太白风骨者,稍得诗中旨趣,不难出近乎诗仙之句;具老杜悯世之怀者,勤于此道攀援,不难发媲美诗圣之言。其他如岳武穆,文天祥,非以诗为本业,且得好诗。何也?武穆天祥,皆人杰也,其心坦荡,通于鬼神。好诗亦可通神。非同其类亦相通也。


诗经四言,至汉魏五言,延至柏梁七言。诗少见三言,亦少见七言以上者,何也?为其合乎诗度。譬棋之纵横十九路者,外势实地相差无几。若十七路,实地偏优;二十一路,得外势者优也。


好诗如浪里淘金,须勤加力索,百中或可得一。才高如曹子建者,亦非篇篇俱佳。佛家言:人生于天地之间,须父精母血,更得机缘,三缘和合而生。好诗类此。东坡居士论诗词曰:“发乎所当发,止乎所当止。”张弛有度,妙手天成。


善各类修辞者,非诗中高手。能于白描中得诗之三昧,动人心弦者,方为更上一层。有网络诗友作《重遇》:“又一次握手,酒店满鲜花。我持红请柬,君着白婚纱。”红请柬,白婚纱,皆当代社会独有,作者不经意拈出,意浅而寓深。得一斑而想见全豹,怅惘无奈之情呼之欲出,感人至深。


律诗之颔联、颈联,依例应予工对。然诗之优劣,与此无关。诗词不比对联,对联为对所专属,对仗宜工,诗首重韵味、格调,再次方为格律。有网络诗友作《游山》:“履杖空山里,泠风相与游。闲云无地界,花果自春秋。涧水看将断,鸟声听更幽。一瓢成喜悦,不复世间愁。”细观此诗,闲云为偏正,花果为并列。然一“闲”字,心之所向,可谓点睛之笔,较一名词并列,高出何止一层。或谓其为自对,然地界对闲云,亦属不工。


半山 发表于 2019-11-14 23:43


学诗须从生活中意会,亦须从典籍中意会。无生活积淀者,见得不真,亦见得不深。岂有见无深度,而诗具深度者乎?典籍用功不足者,国学修养必不厚。此类人作诗,如哑子食蜜,见得深却言之不似也。

前半(问号处)见善@

墨言之 发表于 2019-11-14 23:44

半山 发表于 2019-11-14 23:43

学诗须从生活中意会,亦须从典籍中意会。无生活积淀者,见得不真,亦见得不深。岂有见无深度,而诗具深 ...

典籍用功不足者,国学修养必不厚。此类人作诗,如哑子食蜜,见得深却言之不似也。(确实,这点不一定对,不是必要条件)

杨逍 发表于 2019-11-19 09:22

短而精辟。                                    

杨逍 发表于 2019-11-19 09:22


凡为诗者,意在言先。无此意而发此言,是为诗而诗,非为事而诗者也。:victory:

五柳先生 发表于 2019-11-19 15:51

诗不忌用典,然用典须少而得当。——特别是用僻典,掉书袋子,试味大损,面目可憎:lol

张农民 发表于 2019-11-19 17:28

学习。习联不弄机巧,未知其趣,若一味正经,常落枯槁:诗词正相反,目的不同耳。

墨言之 发表于 2019-11-19 21:20

杨逍 发表于 2019-11-19 09:22

凡为诗者,意在言先。无此意而发此言,是为诗而诗,非为事而诗者也。

为诗而诗,非为事而诗~:victory:

墨言之 发表于 2019-11-19 21:21

五柳先生 发表于 2019-11-19 15:51
诗不忌用典,然用典须少而得当。——特别是用僻典,掉书袋子,试味大损,面目可憎

有时候觉得多了典故之后,没有将各个典故捏拢,而就是用了典故的那个词汇,反而立意散乱了

墨言之 发表于 2019-11-19 21:21

张农民 发表于 2019-11-19 17:28
学习。习联不弄机巧,未知其趣,若一味正经,常落枯槁:诗词正相反,目的不同耳。

问好张先生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清源联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