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台 发表于 2020-6-30 20:40

从中国五大历史名人看科举制度

最近,孔孟之乡的山东出了高考被顶替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原因就是高考对于中国的重要性,动了国本和国基,怎么惩罚都不过分。

有云:鉴古可以思今日得失,历史是面明镜,下面我就浅谈科举制度时代,几个名人遭遇。

零:杜甫自公元746年进长安,也想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结果奸相李林甫一句千古名言:野无遗贤。意思是全天下英才都被当今朝廷收罗一空,再无可用人才,造成杜甫饮恨长安。

一:李贺终生不能参加科举考试,原因是他的父亲名字叫李晋肃,晋和进同音。唐代应试,极重家讳,既然父亲名中有晋,不合科考规矩,纵然才华再高,在规矩面前,也是一视同仁。

二:宋仁宗嘉祐二年,苏轼参加科举考试,写了篇《刑赏忠厚之至论》的策论,当时考官梅尧臣非常青睐,就推荐给主试官欧阳修。欧阳修看完后也十分赞赏,欲取为第一,但欧阳修又怕该文为自己的门生曾巩所作,为了避嫌,列为第二。

三:陆游跟秦桧的孙子同时参加科举考试,朝中宰相秦桧想授意主考官陈之茂让自己的孙子当第一,结果陆游的文章太好,陈之茂没有听从秦桧的安排,秦桧一怒之下,撕掉了陆游的卷子。好在苍天有眼,不久秦桧病死,陆游才能重新参考并获取功名。

杜甫,李贺,苏轼,陆游都是中国文化史上光耀千秋的人物,科举场上的遭遇,说明科举制度在选拔人才上的重要性,也是非皇亲国戚后人改变命运的最重要制度。如果遇见狠人,因为科举失利,就会反向吞噬,改变时代命运。

五:黄巢,年少颇有诗名,志向也远大,更是热衷科举考试,结果屡试不第,在最后一次应试后,写下了著名的《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最后的结局就是,黄巢起兵造反,攻陷了大唐国都长安。

月白 发表于 2020-6-30 22:28

借古鉴今,颇见思考。

梦回青河 发表于 2020-7-6 08:47

赏读好文章。点赞问好

蓝台 发表于 2020-7-7 16:46

感谢两位关注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中国五大历史名人看科举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