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德绪 发表于 2020-9-17 09:45

读《红楼梦》中香菱学诗所写的三首《月》

本帖最后由 欧德绪 于 2020-9-17 09:46 编辑

    《红楼梦》虽是小说,但其中穿插的诗词超过一百十首。这些由小说中才子佳人冠名的作品,自然也都是曹雪芹之手笔,而且他还有自评:“至于几首歪诗,也可以喷饭供酒。”(见《红楼梦》第一回)    曹雪芹做的果然是“歪诗”么?答案自是否定的。且不说他借林黛玉、薛宝钗吟出的那些佳作,就看小说中“香菱学诗”一段故事,就可知曹雪芹深谙诗道,不只是自己做得好诗,也善于教人做诗。他借着黛玉之口,向香菱传授学做诗须明白的道理及必行的方法。那道理是:立意第一,词句次之,格律又次之。这一二三,也是评诗的依据。那方法是:须用古人佳作做底子——曹雪芹开出的书单为王维一百首五律、杜甫一百二十首七律、李白一二百首绝句,还要看一看陶渊明、应、刘、谢、阮、庾、鲍等人的诗作。    对于读诗,曹雪芹还有领略其好处的要求,不能只是泛泛而读。当香菱说出“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一番话时,黛玉评说:“这话有了意思。”也就是说,可以试着做做看了。于是黛玉以“月”为题,限用“十四寒韵”,给香菱布置了作文(诗)。    香菱学诗,很有诚意,一连做了三首《月》诗。这实际就是曹雪芹自己编了实例,来具体解说学做诗当避免哪些毛病。所以,读一读这三首诗,对学做诗者来说,还是很有意义的。    其一: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    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    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曹雪芹的评说自然也是借书中人物之口。宝钗笑道:“这个不好,不是这个作法。”一句话就把这首《月》否定了。诗应该怎么写呢?宝钗没有具体说,但前面黛玉已有一二三的交代。这首诗虽然处处扣住月来写,但意(写月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何处,竟无从说起。看不出立意所在,诗自然就不好。黛玉也是笑道:“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黛玉多少给了点鼓励。“意思却有”,应该是指有点像诗的样子,并非指有立意。而“措词不雅”,是说词句次之的要求也没有达到。从诗中用语看,不是俗语便是熟语,毫无新意。而且受题目束缚,就月写月,放不开思路。这写诗要求的前两项都对不上号,诗就失败了。对诗中毛病,还可分析得具体些。如首句尾字“寒”,看似有情感含蕴,但除第四句有所照应,其它地方全无关联。这便是一个立意的问题。颈联严重合掌,上下联说的只是一个意思。尾联写月光“晴彩辉煌”,跟首句“寒”字更是显得不一致了。    香菱是个认真的人,一首不成,便着魔似的重做一首。    其二:    非银非水映窗寒,试看晴空护玉盘。    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    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    梦醒西楼人迹绝,余容犹可隔帘看。    这回黛玉先评:“自然算难为他了,只是还不好。这一首过于穿凿了,还得另作。”先是从态度上鼓励一下,但诗还是被否定了。毛病是过于“穿凿”,也就是太讲究描绘,而显得牵强不自然。颔联将月光所照,形容为像梅香淡淡而染,像柳枝沾露初干。看得出在词句修饰上用了心思,但“穿凿”之痕迹很明显。宝钗接着评说:“不像吟月了,月字底下添一个‘色’字倒还使得,你看句句倒是月色。这也罢了,原来诗从胡说来,再迟几天就好了。”这是说诗已偏题。把“月”为题写成“月色”为题,偏题之作自然又失败了。宝钗还有一评,更是击中要害——诗从胡说来。开头香菱谈读诗体会,诗的好处是看似无理,却又是合情合理的。胡说便是无理,但如果只有胡说,而没有写出其中所含的情理,便只是胡说了。这首诗将月色比作花香、叶露、金粉、轻霜,一般而言,这些比喻应该是可以成立的。但是在诗中,比喻更应该是由诗人的情感所决定的,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是什么情感让诗人眼中的月色会是这样的呢?这便又牵涉到了立意问题。首句带着感情色彩的“寒”字,依然是没有着落的,赏月之人的内心显得捉摸不定。而没有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景,便只能是胡说了。    香菱是认准了要学做诗的,这第二次失败并未让她灰心。她依旧挖心搜胆地做,着魔似的做。但曹雪芹深知,做诗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于是第三首《月》是香菱梦中所得。    其三: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这次是众人一起评说了:“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评说中最关键的是“意趣”二字,此诗“意”有了,“趣”也有了。从意来看,首联“寒”字处处有了照应。明月升处,月色虽美,但勾起的是无尽的离愁别恨。颔联化用了“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典故,表现闺妇与守边将士相互思念而彻夜难眠之愁怨。颈联再写游子与思妇的不眠相思,江上楼头都是望月而生别离愁痛。如此,立意第一有了落脚。再看“趣”字,是从尾联得来。人间的别离之苦,让月中嫦娥很不明白,既然别离苦,为何不团圆呢?这一问,很是无理。嫦娥怎么会问,这又有什么可问——有谁无缘无故喜欢离乡背井、天各一方呢?真所谓无问之问。然有此一问,诗的立意就高了一层,它将诗人对征夫游子与闺中之人的同情深深地表达出来了,也暗含着诗人望月而生的美好心愿——愿人世间多团圆少分离。如此,无理之问恰恰是有情有理。尾联也是全诗出彩之处,想象新奇,又富理趣。    合起来看,三首诗确实一首比一首做得好。像第一首犯题的“月”字,第二第三首都避了。合掌之病联,第二第三首都没有了。第一首拘泥于写月,放不开思路,第二首有所改观,第三首则已有“不粘不脱”(不句句贴着题写,又不离题)之妙。特别是“意趣”二字,前面两首都谈不上,而第三首则赢得了众人的叫好。清代批评家袁枚《随园诗话》云:“咏物诗难在不脱不粘,自然奇雅。”又云:“咏物诗无寄托,便是儿童猜谜。”香菱的第三首《月》,应该是基本合于咏物诗的写作要求了。    此外,从黛玉与宝钗的评语来看,对三首《月》是否合于格律,起承转合的章法如何,一句也未说到,恰如黛玉指点香菱时表明的意思:格调规矩是末事,虽然写诗须合于这些规矩,但它并不重要,如有了好词奇句,破了规矩也无访。    这便是曹雪芹自吟自评,示范学习做诗的一个精彩实例。

苏九 发表于 2020-9-17 09:58

坐上先,再读O(∩_∩)O~

青山依旧 发表于 2020-9-17 14:50

也跟着一读

田园风 发表于 2020-9-17 14:57

他借着黛玉之口,向香菱传授学做诗须明白的道理及必行的方法。

那道理是:立意第一,词句次之,格律又次之。这一二三,也是评诗的依据。那方法是:须用古人佳作做底子——曹雪芹开出的书单为王维一百首五律、杜甫一百二十首七律、李白一二百首绝句,还要看一看陶渊明、应、刘、谢、阮、庾、鲍等人的诗作。

——
摘引:
香菱学诗,是曹雪芹著作《红楼梦》中的经典故事,脂砚斋对此有精辟分析: “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所惜者幼年罹祸,命运乖蹇,致为侧室。且曾读书,不能与林湘辈并驰于海棠之社耳。然此一人岂可不入园哉。故欲令入园,终无可入之隙,筹画再四,欲令入园必呆兄远行后方可。”







欧德绪 发表于 2020-9-21 17:00

苏九 发表于 2020-9-17 09:58
坐上先,再读O(∩_∩)O~

谢谢光临读帖。:handshake

欧德绪 发表于 2020-9-21 17:00

青山依旧 发表于 2020-9-17 14:50
也跟着一读

谢谢您。:handshake

欧德绪 发表于 2020-9-21 17:01

田园风 发表于 2020-9-17 14:57
他借着黛玉之口,向香菱传授学做诗须明白的道理及必行的方法。

那道理是:立意第一,词句次之,格律又次 ...

谢谢田园风版主补充资料。:handshake

韩鲁珩 发表于 2021-1-27 07:07

好文,赞赏,学习了

欧德绪 发表于 2021-2-15 12:28

谢谢首席先生。过奖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读《红楼梦》中香菱学诗所写的三首《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