茗茶 发表于 2020-9-18 16:02

题老夫妻梳头照

青丝诚可恋,白首更如初。
多少情和爱,从头细细梳。

石头不砸人 发表于 2020-9-18 16:07

结得好。

红炉添雪 发表于 2020-9-18 16:40

从头细细梳——细腻感人。起承二句铺陈得也好。

漂泊的风 发表于 2020-9-18 16:41

这个感人!起承和结都很好。3句多少,略有不确定之意,何妨指明一世。

红炉添雪 发表于 2020-9-18 16:42

相比较而言,3句意好,字句似可再精磨一下。

茗茶 发表于 2020-9-18 17:36

漂泊的风 发表于 2020-9-18 16:41
这个感人!起承和结都很好。3句多少,略有不确定之意,何妨指明一世。

这个还是不确定的要好一些,也是为了铺垫结句的“细细梳”,“细细梳”双关,指梳头发,也指梳理爱情。一

茗茶 发表于 2020-9-18 17:37

红炉添雪 发表于 2020-9-18 16:42
相比较而言,3句意好,字句似可再精磨一下。

谢谢指拙!

江山易老 发表于 2020-9-18 21:33

这首立意和结确实好。鸡蛋里挑骨头说的话,可能转句情和爱太直白了。既然题老夫老妻照,我想他们细细梳的,不单单是那么直白的情爱,而且按老辈的概念,情爱应该是羞涩的。

叶重楼 发表于 2020-9-21 21:42

好像见过网上流传相同主题的。

叶重楼 发表于 2020-9-21 22:04

冼颂华:我言牵手日,卿说拜堂初。往事多如发,从头慢慢疏。两相比较,先不说是谁借鉴了谁,语言的差距也是一目了然的

茗茶 发表于 2020-9-21 22:44

本帖最后由 茗茶 于 2020-9-21 22:52 编辑

叶重楼 发表于 2020-9-21 22:04
冼颂华:我言牵手日,卿说拜堂初。往事多如发,从头慢慢疏。两相比较,先不说是谁借鉴了谁,语言的差距也是 ...

诗友所列这首,茗茶还是第一次看到。特意百度了下,显示是2019年的。茗茶这首是2018年7月份在诗词吾爱论坛上诸多诗友同题该图而写的。诗友所列这首,起承二句,似乎与图关联不密切,既然是题图,自然每句要紧扣图片,图片的词眼是“头发”。且转结表达的情感,也是重于事轻于情,至于优劣,见仁见智吧。吾爱论坛,诗友可以去看同时期众位诗友的作品。

石头不砸人 发表于 2020-9-21 23:48

茗茶 发表于 2020-9-21 22:44
诗友所列这首,茗茶还是第一次看到。特意百度了下,显示是2019年的。茗茶这首是2018年7月份在诗词吾爱 ...

茗茶可能看错了。2017年已经有人引用了这一首。

石头不砸人 发表于 2020-9-21 23:49

你查一下,日新札记 2017-05-07 13:29

漂泊的风 发表于 2020-9-22 01:04

2016年出版的《红袖诗风第二辑》有收录。

茗茶 发表于 2020-9-22 06:16

石头不砸人 发表于 2020-9-21 23:48
茗茶可能看错了。2017年已经有人引用了这一首。

可能更早吧。茗茶只是简单百度搜了一下,显示是19年的。的确是第一次看到,也不存在借鉴,吾爱论坛当时有写时修改的过程。至于结句雷同,这个也不奇怪,尤其诗词这种用字很少的东西,有时候的确会出现。

石头不砸人 发表于 2020-9-22 08:05

茗茶 发表于 2020-9-22 06:16
可能更早吧。茗茶只是简单百度搜了一下,显示是19年的。的确是第一次看到,也不存在借鉴,吾爱论坛当时有 ...

是的,人类感情相似,落实到笔头时候接近,很常见。

茗茶 发表于 2020-9-22 08:06

石头不砸人 发表于 2020-9-21 23:49
你查一下,日新札记 2017-05-07 13:29

又查了一下,有这样的帖子。复制如下:

见老翁为妻子梳头
我言牵手日,卿说拜堂初。
往事多如发,从头慢慢梳。

    这首诗艺术水平如何?从纯艺术角度而论,非常一般。严格要求的话,还存在严重的内在逻辑失联。用王国维的话说,前两句与后两句有“隔”的感觉。用俗话说,这叫牛头不对马尾。但是,为什么有这么多人说好,而且还加精推荐?原因何在?搞清这个为题对当代古典诗词理论,以及古典诗词艺术的创作实践,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冒昧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旨在抛砖引玉。只谈学术,不针对哪一个人的人品。任何针对人品的言论一概不作答复。抱歉!怕伤感情。

    这是我读这首诗的第一印象。总有一种鱼鲠在喉,但又吐不出来的感觉。带着这个疑问,我找了十几个搞艺术的朋友,分别把这首诗读给他们,或者拿给他们看。分成三组:第一组。只读其诗,先不让他们看图片和题目。第二组:图片,诗的题目,诗的内容一起给他们。第三组:先给他们诗的内容,然后再让他们看图片和标题。

    调查结果:第一组的调查对象基本认为,前后不搭界,不知所云。第二组的人认为,马马虎虎,还可以。但是,总有一些不对劲的感觉。第三组的调查对象,刚开始认为诗的前后,没有内在联系。看到图片后,有一部分人改变了当初的看法。原来如此呀。其实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图片在这里充当了一个“中介”,“过渡”的作用,“欺骗了”人们的视线。从而干扰了我们的感性与理性的正确判断。这也正好反映出,此诗内在逻辑的不完整性。我们可以拿来著名的唐诗,做个试验。一般都来说,任何一首诗都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艺术个体。不管你配不配图片,要不要诗的标题,对于诗的艺术生命主体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用这种方法,可以作为判断一首诗成功与否的圭臬之一。
    这首诗之所以误导了众多的诗友,其原因还在于一语双关的“技法”包装。正因为炫技才导致了似是而非的结果。凡是流传广知名度高的诗词,大都是信雅达,大俗大雅,从不炫技。正所谓无法之法乃为至法。至法者道之谓也。李商隐的“晚清”,刘禹锡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可遇而不可求。从这个意义上讲,唐人尚法,但是有很多诗人早已变法,出法,入艺,到达道的境界。当代诗坛还很幼稚,绝大多数人连技都还没掌握,更遑论法与道。就此打住。最后,抛两块砖吧:给大家解解闷。

1,
我言牵手日,卿说拜堂初。
情节多颠倒,从头慢慢梳。

2
晚霞无限美,怀念那当初。
爱恨多纠结,从头慢慢梳。

帖子的配图与茗茶这个是不一样的。这里贴不出来。

茗茶 发表于 2020-9-22 08:07

叶重楼 发表于 2020-9-21 22:04
冼颂华:我言牵手日,卿说拜堂初。往事多如发,从头慢慢疏。两相比较,先不说是谁借鉴了谁,语言的差距也是 ...

又查了一下,有这样的帖子。复制如下:

见老翁为妻子梳头
我言牵手日,卿说拜堂初。
往事多如发,从头慢慢梳。

    这首诗艺术水平如何?从纯艺术角度而论,非常一般。严格要求的话,还存在严重的内在逻辑失联。用王国维的话说,前两句与后两句有“隔”的感觉。用俗话说,这叫牛头不对马尾。但是,为什么有这么多人说好,而且还加精推荐?原因何在?搞清这个为题对当代古典诗词理论,以及古典诗词艺术的创作实践,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冒昧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旨在抛砖引玉。只谈学术,不针对哪一个人的人品。任何针对人品的言论一概不作答复。抱歉!怕伤感情。

    这是我读这首诗的第一印象。总有一种鱼鲠在喉,但又吐不出来的感觉。带着这个疑问,我找了十几个搞艺术的朋友,分别把这首诗读给他们,或者拿给他们看。分成三组:第一组。只读其诗,先不让他们看图片和题目。第二组:图片,诗的题目,诗的内容一起给他们。第三组:先给他们诗的内容,然后再让他们看图片和标题。

    调查结果:第一组的调查对象基本认为,前后不搭界,不知所云。第二组的人认为,马马虎虎,还可以。但是,总有一些不对劲的感觉。第三组的调查对象,刚开始认为诗的前后,没有内在联系。看到图片后,有一部分人改变了当初的看法。原来如此呀。其实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图片在这里充当了一个“中介”,“过渡”的作用,“欺骗了”人们的视线。从而干扰了我们的感性与理性的正确判断。这也正好反映出,此诗内在逻辑的不完整性。我们可以拿来著名的唐诗,做个试验。一般都来说,任何一首诗都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艺术个体。不管你配不配图片,要不要诗的标题,对于诗的艺术生命主体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用这种方法,可以作为判断一首诗成功与否的圭臬之一。
    这首诗之所以误导了众多的诗友,其原因还在于一语双关的“技法”包装。正因为炫技才导致了似是而非的结果。凡是流传广知名度高的诗词,大都是信雅达,大俗大雅,从不炫技。正所谓无法之法乃为至法。至法者道之谓也。李商隐的“晚清”,刘禹锡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可遇而不可求。从这个意义上讲,唐人尚法,但是有很多诗人早已变法,出法,入艺,到达道的境界。当代诗坛还很幼稚,绝大多数人连技都还没掌握,更遑论法与道。就此打住。最后,抛两块砖吧:给大家解解闷。

1,
我言牵手日,卿说拜堂初。
情节多颠倒,从头慢慢梳。

2
晚霞无限美,怀念那当初。
爱恨多纠结,从头慢慢梳。

帖子的配图与茗茶这个是不一样的。这里贴不出来。

石头不砸人 发表于 2020-9-22 08:15

诗无达诂,不同看法正常。不过,那么多人叫好,也不会没有原因。

茗茶 发表于 2020-9-22 08:30

石头不砸人 发表于 2020-9-22 08:15
诗无达诂,不同看法正常。不过,那么多人叫好,也不会没有原因。

一首诗,表情达意是重要的,结构脉络也是重要的,即使短短的20个字,只有脉络清晰,情感传达才能到位。诗友贴出的这首,每一句都很好,但放在一起,结构上是不通畅的。前两句对后面的梳头没有任何铺垫和关联。
关于“叫好”,茗茶向来不认同。尤其目前诗坛,相互吹捧叫好者比比皆是。一些诗赛的获奖作品,不过尔尔,有些甚至可以说是“垃圾”。然仍然会获奖,这也是目前诗词出不了精品的原因之一吧。
当然,茗茶只是爱好者,所言或许不妥。茗茶的作品,也只是作为爱好者的习作而已,算不算的诗也是尚待斟酌的。:handshake

石头不砸人 发表于 2020-9-22 08:34

茗茶 发表于 2020-9-22 08:30
一首诗,表情达意是重要的,结构脉络也是重要的,即使短短的20个字,只有脉络清晰,情感传达才能到位。诗 ...

不同看法正常,引起争论在别的地方不正常,在砖栏却是欢迎的。

石头不砸人 发表于 2020-9-22 08:38

茗茶 发表于 2020-9-22 08:30
一首诗,表情达意是重要的,结构脉络也是重要的,即使短短的20个字,只有脉络清晰,情感传达才能到位。诗 ...

网络诗词互相吹捧之风盛行,我们与茗茶一样痛恨。故此搞个砖栏,好让那些愿意说点真话的朋友有个自己的平台。

石头不砸人 发表于 2020-9-22 08:43

石头不砸人 发表于 2020-9-22 08:34
不同看法正常,引起争论在别的地方不正常,在砖栏却是欢迎的。

也为此,砖栏取消了版主推精权力,以免像有的地方一样,版主互相加色,首席一出来,竟有星宿派老仙之威风。

叶重楼 发表于 2020-9-22 10:29


题老夫妻梳头照
茗茶
青丝诚可恋,白首更如初。
多少情和爱,从头细细梳。
   简单分析这两首诗,茗茶的这首,前两句再句式上明显模仿: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青丝白发切合梳发的主题。从诗歌的语言来说,如果我们把要求提高一些,这种表达过于表面化了。第三句,韵味稍缺。从头细细梳,结得妙。细细一词,看似简单,其实高妙。梳头的动作,爱情往事的回忆细节,都借此具象化的表现出来了。
   总体而言,这首诗胜在立意。

见老翁为妻子梳头
    冼颂华
我言牵手日,卿说拜堂初。
往事多如发,从头慢慢梳。
   有题目在,这首诗“隔”的问题是没有的。我言牵手日,卿说拜堂初。自然说的是边梳头边回忆。这两句有时间的跨度,有人物的活动,第三句往事多如发就承接的非常自然了。两首诗相同的的地方都在立意上。往事如发,从头慢梳,做到了抽象事物的具象化,也很贴切。

茗茶 发表于 2020-9-22 11:11

本帖最后由 茗茶 于 2020-9-23 08:44 编辑

叶重楼 发表于 2020-9-22 10:29
题老夫妻梳头照
茗茶
青丝诚可恋,白首更如初。

   首先感谢诗友雅评。关于说到模仿“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之说,茗茶就大概说说当时写的过程吧(具体过程可在诗词吾爱中与诗友交流中看到)。
   这首最初的后两句是“根根情与爱,从头细细梳”,前两句是什么,已经记不清了,反正是改了很多次。但肯定不是现在这样写的。发到吾爱诗坛后,有诗友和诗“相守更相扶,闲居不觉孤。流年添白发,尽付故人梳。”“白发渐归无,闲来仔细梳。窗边翁与媪,相守更相扶。”“虽恋青丝好,犹痴雪发妤。根根情与爱,细把岁华梳。”“犹记那年初,鹣鲽共草芦。历经风雨后,花落更相扶。”。。。。,其中“更”字就是借鉴了诗友和诗里面的,“诚”字是改了原来的“尤”字(有诗友提议“尤”与更重复了)。
所以当时在写与修改过程中,脑海中应该是没有特意出现过“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这两句,虽然这两句很早就知道,也许下意识里有吧。(详细过程参见链接https://www.52shici.com/works.php?mem_id=78128&works_id=1467826)
    至于说到表面化,韵味等,这个就很难定论了。见仁见智吧。不做讨论。    关于诗友这首前两句“隔”的问题,那也是理解差异吧,作为题图诗,首先要找准切入点,这里的切入点就是“头发”,而不是“牵手”,也不是“拜堂”。当然,您觉得这首好,那就是好了。茗茶觉得这首隔,那也不一定就是隔或不隔。

石头不砸人 发表于 2020-9-22 11:17

叶重楼 发表于 2020-9-22 10:29
题老夫妻梳头照
茗茶
青丝诚可恋,白首更如初。


请重楼兄看一下站短消息。

茗茶 发表于 2020-9-22 16:53

石头不砸人 发表于 2020-9-22 11:17
请重楼兄看一下站短消息。

首先感谢诗友雅评。关于说到模仿“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之说,茗茶就大概说说当时写的过程吧(具体过程可在诗词吾爱中与诗友交流中看到)。
   这首最初的后两句是“根根情与爱,从头细细梳”,前两句是什么,已经记不清了,但肯定不是现在这样写的。发到吾爱诗坛后,有诗友和诗“相守更相扶,闲居不觉孤。流年添白发,尽付故人梳。”“白发渐归无,闲来仔细梳。窗边翁与媪,相守更相扶。”“虽恋青丝好,犹痴雪发妤。根根情与爱,细把岁华梳。”“犹记那年初,鹣鲽共草芦。历经风雨后,花落更相扶。”。。。。,其中“更”字就是借鉴了诗友和诗里面的,“诚”字是改了原来的“尤”字(有诗友提议“尤”与更重复了)。
所以当时在写与修改过程中,脑海中应该是没有特意出现过“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这两句,虽然这两句很早就知道,也许下意识里有吧。
    至于说到表面化,韵味等,这个就很难定论了。见仁见智吧。不做讨论。    关于诗友这首前两句“隔”的问题,那也是理解差异吧,作为题图诗,首先要找准切入点,这里的切入点就是“头发”,而不是“牵手”,也不是“拜堂”。当然,您觉得这首好,那就是好了。茗茶觉得这首隔,那也不一定就是隔或不隔。

石头不砸人 发表于 2020-9-22 17:17

茗茶 发表于 2020-9-22 16:53
首先感谢诗友雅评。关于说到模仿“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之说,茗茶就大概说说当时写的过程吧(具体过 ...

我没有说茗茶模仿啊。

茗茶 发表于 2020-9-22 17:30

石头不砸人 发表于 2020-9-22 17:17
我没有说茗茶模仿啊。

点错位了,发重复了。没事,讨论交流而已。

小词 发表于 2020-9-22 20:41

青丝诚可恋,白首更如初。
多少情和爱,从头细细梳。

我言牵手日,卿说拜堂初。
往事多如发,从头慢慢梳。

这两手绝句,优胜一目了然。看图说话,前者从画面中来,通过发散回到画面中去,始终不脱离一个点,但又不失联想,回味无穷。 后者起承句顾左右而言它,没了画面的直观感受,是为离,不妥。虽然转结勾了回来,但是整首有违完整,关于第一手的多少情和爱,有人说直白,俺有不同看法,直白有什么不好呢?并不是所有的诗词都必须用含蓄来表达,从旁观者来看图中主人翁举手投足间的默契和和谐,是为情与爱,现代人说:我爱你,这是直白吧?但是这三个字是心中的万千语言汇聚成的精华所在,有词汇可代替其要表达的深情和意境呢?有时候直白的东西往往是心中的呐喊,是直抒胸臆,如豪迈是宣泄也,在特定的场合非含蓄所能替代。两首的结局句没有高下之分,细细梳,与慢慢梳都重在状态,而细表达了对往事细致的回味,谓记忆之深刻在与细节,慢在于体现一份从容,一份两相相濡以沫的淡定,故两结都很好。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题老夫妻梳头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