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德绪 发表于 2020-9-29 17:51

古诗文中人名的节短

本帖最后由 欧德绪 于 2020-9-29 17:53 编辑

古诗文中人名的节短    古诗文中,因受四六体文及诗词格律的限制,人名节短是常见现象。如明代祝允明四言《怀知诗》中有“谓子良史,左丘马班”句,其中“左丘马班”四字就是三人名字的节短——左丘明(著《左传》《国语》)、司马迁(著《史记》)、班固(著《汉书》)。将三字或两字人名节短成一个字,一般是出现在数人并举时,如“马班”或“班马”。单独提及一人时,常常是节去三字人名中的一字。至于节去哪一个字,则主要看押韵、平仄及对仗的规则,或节首字,或节中间一字,或节第三字。下面各举数例并略作说明。一、节首字。    方朔既有言,子建亦有诗。(储光羲《上长史王公责躬》)    ——方朔是东方朔,西汉时自荐于汉武帝的文学家;子建是曹子建,即作《七步诗》的曹植。两人各节一字,上下对举。    马迁下蚕室,嵇康就囹圄。(白居易《读史五首》)    ——马迁即司马迁。也有将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节去首字,缩为“马相如”的例子:梓潼不见马相如,更欲南行问酒垆。(李商隐《梓潼望长卿山至巴西复怀谯秀》)司马迁节去一字,与嵇康相对。    喜有丘明能撰次,极知水部愈风流。(李彭《次韵答季智伯弟》)    ——左丘明被节去首字,成“丘明”,与“水部”对举,因是格律诗,其平仄也相对。    庞统展骥,仇览栖鹰。葛亮顾庐,韩信升坛。(李瀚《蒙求》)    ——诸葛亮被节去首字,成“葛亮”,与韩信对举。    二、节中间一字。    慷慨独悲歌,钟期信为贤。(陶潜《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钟期即钟子期,春秋时琴师俞伯牙视之为知音者。钟子期缩为“钟期”之例不少,如孟浩然也有句:不遇钟期听,谁知鸾凤声。这是节一字以合五言的限制。    张翰一杯酒,荣期三乐歌。(白居易《偶作》)    ——荣期即荣启期,传说是春秋时隐士,曾对孔子说,自得三乐:为人,又为男子,又行年九十。荣期节一字,与张翰对举。    杨意几时能荐士,子由刚道不如兄。(李东阳《送陆贡士答还常州》)    ——杨意即杨得意,西汉时在宫中任狗监,侍奉皇帝,曾向汉武帝推荐司马相如。李东阳诗中是反其意而用此典,说杨得意并非真能识才荐才之人。节一字后,杨意与子由(苏辙,字子由)对举,平仄也相对。君看齐鼎中,焦烂者郦其。(白居易《和答诗》)    ——郦其即郦食其,刘邦的部下,著名说客。韩信攻打齐国时,郦食其为齐王田广烹杀。白居易诗即用此事。节一字以合五言限制。    三、节第三字。    暂从彭泽止,恐学左丘盲。(高启《病目不饮》)    ——左丘明节为左丘似成惯例,诗文中多有出现。节一字,左丘与彭泽对举。    楚妃愁坐久无主,王昭望乡不得归。(毛奇龄《拟古曲听商生徵说弹琴作》)    ——王昭君被节去第三字,成了“王昭”。吟咏王昭君的诗词甚多,而用“王昭”称之者也不乏其例。如屈大均《绿绮琴歌》有句:蔡女胡笳相惨凄,王昭琵琶共萧索。姚鼐《仇英明妃图》有句:遗事竟宁传到今,王昭有曲声中琴。此例中王昭与楚妃相对。    始知千载内,无复有申包。(庾信《拟咏怀诗》)    ——申包即申包胥,春秋时楚国大夫。申包胥在秦城墙外大哭七天七夜,打动秦国君臣出兵帮助楚昭王复国。复国后申包胥不受封赏,携家人入退隐山中,被视为忠贤典范。节一字后,“包”恰成韵脚。    蔺相高风未可攀,秦庭怒叱几人还。(吴世昌《长安》)    ——完璧归赵的蔺相如被节为蔺相,以仄仄对应下句“秦庭”之平平。     扶醉旗亭题壁后,被他歌女说王昌。(郁达夫《重阳日鹤舞公园看木犀花》)    ——王昌即王昌龄。虽然历史上另有王昌其人,但此处用典,因有前句的“旗亭题壁”,可知是王昌龄。在古书《博异记》有一个关于王昌龄、高适、王之涣三位诗人的传说。一天,三人同到旗亭小饮,忽然有十多位梨园歌女前来。三人不作声,就听歌女演唱,并约赌谁的诗被歌女唱得多谁就获胜。歌女中最漂亮、唱得最好的那位最后演唱了王昌龄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昌龄闻之大笑,惊动歌女。问清缘由后,歌女们邀三位诗人同饮,一醉尽兴。郁达夫用此典,颇有自负诗好的意味,而于节短一法也是用得很妙,节去一字后,“昌”成韵脚。    人名的节短,对于作者而言,自是灵活变通的表达方法。但对读者而言,难免会读之有惑,除非其节短已成惯例者。因此,对人名的节短向有非议。如清代学者钱大昕有言:“汉魏以降,文尚骈俪,诗严声病,所引用古人姓名,任意割省,当时不以为非。”(《十驾斋养新录》)这就是说后世非议者不少。关于这个问题,学者陈望道有公允之论:“这一定要看情境看内容是否可以节短。说得明确点,就是要看内容是否可以节短,以及节短了是否仍旧看得懂,或者更加简洁有力。”(《修辞学发凡》)    概而言之,今人读古诗,不可不知人名有节短之法;至于援笔为诗,则当实事求是,谨慎为之——如若节短之后须加注以说明者,那还是不节为好。

田园风 发表于 2020-9-29 20:38

古诗文中,因受四六体文及诗词格律的限制,人名节短是常见现象。。

人名的节短,对于作者而言,自是灵活变通的表达方法。但对读者而言,难免会读之有惑,除非其节短已成惯例者。因此,对人名的节短向有非议。。

概而言之,今人读古诗,不可不知人名有节短之法;至于援笔为诗,则当实事求是,谨慎为之——如若节短之后须加注以说明者,那还是不节为好。


——用心古诗事,探究有法,颇值细品,善!

欧德绪 发表于 2020-10-1 18:45

田园风 发表于 2020-9-29 20:38
古诗文中,因受四六体文及诗词格律的限制,人名节短是常见现象。。

人名的节短,对于作者而言,自是灵 ...

谢谢田园风版主的鼓励!:handshake

雁字无痕 发表于 2020-10-21 17:48

田园风 发表于 2020-9-29 20:38
古诗文中,因受四六体文及诗词格律的限制,人名节短是常见现象。。

人名的节短,对于作者而言,自是灵 ...

正解

宋珩舸 发表于 2021-5-16 11:10

节短,可参照前人通行的具体做法。

欧德绪 发表于 2021-5-26 17:01

宋珩舸 发表于 2021-5-16 11:10
节短,可参照前人通行的具体做法。

久违了,宋兄。:handshake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诗文中人名的节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