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玉林 发表于 2020-11-7 11:13

【杜玉林文集】再说诗韵


【杜玉林文集】再说诗韵
——浅说诗韵的阶段性和局限性
杜玉林

      为诗必须有韵,这是判断诗与非诗的首要条件。汉语大词典解释,诗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是通过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故为诗必得有韵,无韵不成诗!然韵,又具有阶段性和局限性,不能从一而论。古人之韵有古人之韵之特点,它根本不能适应现代人的语法特点,也就是说古韵只能适合古人运用,不能适应现代人吟咏,然现代人所用之韵是承接古人之韵,虽然这是我中华引为自豪之瑰宝,但它毕竟是属于历史的,我们只能认真去学习,不能生搬,因为它离我们太久远了,时间的推移使风土人情,语音语素都发生了变化,有些甚至有天壤之别,照搬古人之韵,会和现代人之风土人情相悖,难以抒发情怀,享受不到韵律之美。如果用语音表达出来,反而会使人倒味口。
      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明确指出,对于国粹,当“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之能为我们服务,为大众服务!而我们有一位颇有声望的前辈,其为诗必循古,谁人用新韵,必遭其痛斥。每吟必古,全然无视眼前,无视现实,完全沉溺古韵,自鸣得意,他完全不知今人吟古韵,畅然之处,情扬意达,然亦难免有失落,今人扼腕之处——因他所接受的观众是广大民众(如果你还想诗歌得到普及的话),以其行诗,如超越时空,返回古代,必然会和古人融为一体,然你必竟生活在现时,行诗如此泥古,我行我素,如何普及,焉能提高!
      我並非排弃古典文学,只是觉得时代发展了,我们的文学也应跟着前进,使之能融入社会,在融入中得到普及和提高。
      行诗必得有韵。所谓韵,就是我们语音,它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不可能混为一谈。古韵是古人吟咏之结晶,曾为我们祖辈之吟咏增彩,也是我们学习古韵,吟咏心声之得力助手。但今天的我们如果照搬硬套,教条式地引用,也会适得其反,因为它离我们太久远了,我们无法考证一些今天读来完全不合辙的音韵,像“梅、开”,“元、门”,“微、机”古之同韵,而“园、圆”,“言、颜”,“交、娇”,“毛、茅”,“冬、东”“青、清”……古时又不同韵,到底哪里不同,古人是如何区别,现今的我们谁能辨得清呢?故本人认为古韵虽好,但今人不可全盘搬用,那样会影响今人的韵律之美,对于古韵,我们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我们也无法言传,因为我们根本读不出“梅、开”,“元、门”,“微、机”的同韵之处,也区别不了“园、圆”,“交、娇”,“东、冬”,“青、清”的不同之处,只能凭我们意像去理解了。古人吟咏自然音润腔圆,不然不会成为精典流传于世。只是个中滋味我们囿于时代无法品评,我们只能根据现代人语法规律去汲取古韵中的精华,为我们所用。
      音韵,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读法,随着时代推进,语音也不断变化,故而不断地有新韵音韵标准问世。像《声类》《韵集》以及以后的《声韵》《韵林》《音韵》《韵略》《音谱》……直到我们今天推广的《中华新韵》。
      然新韵也具有局限性,例如它将eng和ong 又合在一起,将—i单独列为“零韵母”,和i韵区别开了……我相信在不久将来,这些都会有更新的“新韵”取代之。
      “诗”是通过有和谐的节奏和优美韵律抒发情感。今人吟诗是给现代人听的,若要现代人感受到你诗中优美的旋律,当遵循时下人人共识之韵方可——我们吟诗,无论古韵或者现代韵,都应该首先自己读起来感到音韵和谐方可示人。切不可一味死守古韵,或者固步新韵,使得美诗失去美韵。
      诗者,情也兴也。我诗吟我情,韵当为我用,唯求音韵和谐,何拘新韵老韵。
      以上纯属略陈管见,权当博方家一笑耳。




野鹤 发表于 2020-11-8 03:38

“诗”是通过有和谐的节奏和优美韵律抒发情感。

杜玉林 发表于 2020-11-9 22:09

谢谢先生!江湖客问好!!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杜玉林文集】再说诗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