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307|回复: 2

写出好诗一定要学会使用诗家语

[复制链接]

53

主题

605

帖子

1760

积分

论坛嘉宾

东北诗词栏目嘉宾

Rank: 6Rank: 6

积分
1760

优秀诗手论坛嘉宾

发表于 2018-10-29 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松溪野人 于 2018-10-29 12:01 编辑

  
  诗要用“诗家语”,这是北宋大文学家、大政治家王安石提出来的。什么是诗家语,王安石没有下定义。
  “诗家语”按笔者的理解,就是“诗的艺术语言”,诗和其他文学体裁是用同一种语言,但诗的语言与其他文学体裁的语言又确有不同,这并不像新诗最早的“尝试”者胡适先生说的那样:“诗国革命何由始,要使作诗如作文”。
  诗的语言与散文语言到底有什么区别?历代文人学士比较能接受的共识是诗与散文在语言上有层次之分。
  明人苏伯蘅说:“言之精者之谓文,诗又文之精者也。”
  最近吕进先生在《诗刊》上发表的《诗家语——一种特殊的言说方式》认为:与散文语言相比,诗家语有三个不同之处。“它常常是不合法的,它常常是不合理的,它常常是无言的。”
  
  一、诗家语常常是不合“法”的“法”,不是法律的法而是语法的法。就是说,诗家语往往是不遵循散文语法的,同时也是不精确的。精确的语言往往缺乏诗意。不论新诗、旧诗都是如此。
  1、语序异常。例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第一句:“轻轻地我走了”词序就是异常的。传统诗词中这种词序异常就更多了。如“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之八)、“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比比皆是。
  2、句法异常。如岑参的《还高冠潭口留别余弟》“昨日山有信,只今耕种时。遥传杜陵变,怪我还山迟,独向潭上酌,无上林下棋。东溪忆汝处,闲卧对鸬鹚。”读这首诗有些感到前言不搭后语。前两句是说昨日山里来信了,现在正是耕种的时候。忽然来一句“遥传杜陵叟,就把语气隔断了。第五句“独向潭上酌”更是完全脱节。如果用读散文的方法来读这首诗就不知所云了。
  3、省略主语。传统诗词中非常常见。如杜甫的名篇《石壕吏》是以第一人称写的。写他的亲见亲闻,应该说,句句的主语都是“我”字,但这首古风从头到尾没有一个“我”字、“吾”字或“余”字。再如他的《望岳》后四句也应当都是我在感受、我在看,“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拒绝精确、准确。有一个笑话,说是翁婿二人中秋饮酒赏月,岳丈爱做诗,对月吟道:“一轮明月照姑苏”,正要往下吟第二句,女婿说:“这句话不准确,月亮如何只照姑苏一城”,应该说“一轮明月照姑苏等地”如果按女婿的话,准确是准确了,那还有什么诗味呢?
  
  二、诗家语常常是不讲理的。所谓不讲“理”就是违反习以为常的生活逻辑思维逻辑,也就是通常情况下的反常。“无理而妙”是古代诗论的重要命题,妙就妙在“无理”中更强烈地表现出诗味与诗美。
  张子野《一丛花》的最后两句“沉恨细思,不如桃李,犹解嫁春风”,春风如何能嫁?
  这是“无理”,共实诗人是说:春风守信,每年如期而来催开桃李,比不可靠的丈夫强;沈佺期的《杂诗》其三“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也是看似“无理”,而诗人的意思是:思妇在闺中痴望以抒怀念之情的月亮,同时也在边营引起征人的思念,也是“无理而妙”。
  贾岛《题李凝幽居》颈联,“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移石如何会动云根呢?原来诗人是说李凝的“幽居”在很高的山上,云雾缭绕,那云好象是从石上生出来的,搬动石头,岂不动摇了云的根子吗?所以诗的语言如果以习以为常的生活逻辑和思维逻辑去理解,那就是“无理”的。
  
  三、诗家语常常是“无言”的。“至言无言”,诗是将“可述性的意义降低到最低程度的艺术,又是将可感性的诗质提高到最纯度的艺术”。
  诗在想象世界里是极端自由的,它不为外界所局限;但诗的语言又因为诗拥有最大自由而成为最不自由的语言。这是因为语言在感情世界、内心世界面前是苍白无力的,它不能说破感情的名称,只好“诗出侧面”,指引读者走进诗的世界。以“不说出”来代替“说不出”。如“鹦鹉前头不敢言”,“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等等都是诗在笔墨之外,诗在诗外。
  有的诗落墨于情感之果,去写意,柳宗元的“千山飞鸟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是也,这就叫意在象外;或落墨于感情之因写象,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是也,这叫做诗在意外。
  为什么诗家语会出现“无法、无理、无言”的现象呢?主要是由于诗的外部形式和内在的要求所决定的。诗要求节奏感,诗必须服从格律,诗的篇幅小,要求精炼含蓄,诗要求以抒情为目的的形象思维,排斥逻辑思维,诗要求丰富的想象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如此等等,是造成诗家语不同于实用语的根本所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3

主题

605

帖子

1760

积分

论坛嘉宾

东北诗词栏目嘉宾

Rank: 6Rank: 6

积分
1760

优秀诗手论坛嘉宾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9 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松溪野人 于 2018-10-29 11:59 编辑

第二部分 为什么会有诗家语?
一、篇幅短小语言凝练

诗词要求精炼,因此不能像文章那样恣意发挥。诗家语用字能省则省,不仅仅是格律诗省略,古体诗也一样。如李白的《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省略主语。

又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省略了“我看到”。又如:佳人拾翠春相问,省略了“在”。特别注意这个春字,刚学诗的人,是不敢把春字放在这个位置的。

二、声律要求

格律诗与古体诗也有不同,格律出现以后,因为平仄和押韵对仗粘连的要求,很多古体诗的表达方法为符合格律必须变化。

例如曹植的: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平。在王勃那里变成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海内存知己,把海内提到了前边。


三、修辞的需要

杜甫的名句: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把重点放在香稻和碧梧的描写,是侧重的写法, 香稻与鹦鹉 ,碧梧与凤凰的颠倒与声律无关,纯粹是为了修辞的需要。这句话要是改成“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也符合声律要求。

不过啄余鹦鹉、栖老凤凰是倒装,是鹦鹉啄余、凤凰栖老的意思,诗友要分辨清楚。

第三部分 诗家语的特点
一、含蓄与多义

含蓄就是留白,另外还有一词多义,好诗应该让人思考,不可道尽。

比如《陈陶陇西行 》: 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深闺梦里人。《艺苑卮言》评价道:"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用意工妙至此,可谓绝唱矣。惜为前二句所累,筋骨毕露,令人厌憎。

又如刘皂的《渡桑干》: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仍旧是结尾绝佳,意味含蓄而深远。

又如: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写的人可能就是写了眼前所见,但是诗的文学属性决定了,读的人一定会联想.........

又如朱庆馀《近试上张籍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不直接问我考上了没有,偏偏要拐着弯问。对方张籍更是个大诗人,不说你考上了,也回了一首诗《酬朱庆馀》,“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这真是诗家语了。不了解背景还以为二位写艳诗呢。


二、跳跃

《寻隐者不遇 /孙革访羊尊师诗》·贾岛

松下问童子, 你师父哪里去了?

言师采药去。去哪里采药了?

只在此山中, 在山中的哪一处,远吗?

云深不知处。

这首诗大家非常熟悉,几乎觉不出他的省略和跳跃。这首诗是一首古体诗,可见诗家语不仅仅用于格律诗。

三、省略

1、省略句子

比如以上《寻隐者不遇》的跳跃就是一种省略,直接省略了句子。

2、句子中的省略

A、省略主语: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

省略主语的句子比比皆是,是诗词的一大特点。

B、省略谓语:

横看成岭侧成峰,前边有一个看,后边侧看成峰就把第二个“看”省略掉。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尘雨打萍。省略的是“如”“似”。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省略了判断动词“是”。

C、省略介词:

野旷天低树,省略了介词“于”,可以比较一下:春水碧于天。

D、名词意象连接,好像没有主语谓语宾语

古道西风瘦马,孤村落日残霞,铁马秋风大散关等,全是名词。

结合整首诗来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我感觉可以理解为状语从句,当“看到.......的时候”,断肠人在天涯。大家可以翻译成英语,看看是不是好理解一些。

四、词性变化

名词变动词 :戎马关山北,晓镜但愁云鬓改。戎马,镜 ,名词作动词用。

形容词变动词 :春风又绿江南岸。红绽雨肥梅。绿,肥,形容词变动词。

名词变形容词:蔡琰归时鬓已秋。秋,名词作形容词用。


五、语序变化

诗家语的语序就如钱钟书所言:属词造句,一破“文字之本”,倘是散文,必遭勒帛。都说诗是“带着镣铐的舞蹈”,其实看懂诗家语,你会发现,从另一个角度看,诗反而比散文自由,更无拘束。好多看上去语序颠倒混乱诗句,拿到散文中有些可能是病句,但是在诗词中却畅通无阻,反而更显“诗意”。

语序的变化有声律的需要,也有修辞的需要。

例如:

1、宾语前置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应该是:日暮何处是乡关?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应该是: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应该是:湿云鬟, 寒玉臂。

2、状语前后置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不懂诗的人会质疑,春风有什么可笑的呢?其实这句话是状语后置,桃花依旧(在)春风(中)笑。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状语后置,在绿水前行舟。

冰河牵马渡,雪路抱鞍行。状语前置(在)冰河(上)(我)牵马渡过,(在)雪路(上)(我)抱鞍行

3、主语后置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首句汉阳树是主语,晴川上的汉阳树历历可见。

4、定语前后置

定语前置

孤城遥望玉门关。这句诗孤城就是玉门关,如同:孔明遥问诸葛亮。我看到中学的辅导材料说应该是:遥望孤城玉门关,把孤城作为玉门关的定语。但我自己理解为:遥望那个叫做玉门关的孤城,孤城我认为是宾语,玉门关是定语。大家以为呢?还是以学校为准吧。

同理,属国过居延,意思是过属国居延。

定语后置

一夜飞度镜湖月,这个句式挺复杂,不好理解,应该是:一个月夜里,我飞度镜湖。月是修饰夜的定语,但是月夜作为一个词,本身是时间状语。

5、跨句倒装

钱钟书先生引用的元好问《鹧鸪天》讲了跨句倒装:“新生黄雀君休笑,占了春光却被他”。应是“君休笑,却被他新生黄雀占了春光”

又如前后时空: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从时间上说,先是路转溪桥,然后才旧时茅店.....

原因后置:扁舟一叶汀洲去,春雨桃花此处多。因为春雨桃花此处多,所以扁舟一叶汀洲去。

前后夹击的跨句多重倒装:来相招,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应该是:酒朋诗侣香车宝马,来相招,谢(绝)他 。

6、修辞的需要

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侧重于颜色,把红、绿提到前边。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突出香稻、碧梧,前边说过。

6、不合理

家乡人来看王维,王维写诗道: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什么事呢?王维问的是: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看似无理,偏偏成了思乡的名作,不问家乡父老,只问窗前寒梅。

另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白发三千丈。张先:沉恨细思,不如桃李,犹解嫁春风。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都似乎是无理之言,这恰恰就是诗人的表现手法。


结语
诗家语不同与散文语,但不是界限分明,但是很多诗家语的用法在古文中也常用,如宾语前置(古之人不余欺也!),状语后置(泛舟于大江之上)等,不过诗家语与我们今天的语法不一样了,所以古人读诗写诗都比我们容易得多。

另外格律诗也不同于古体诗,虽然诗家语在古体诗中也应用很多,但是因为声律的出现,格律诗的语法与古体诗的语法还是有很大不同的。学习旧体诗,只有学会格律才会体会到古人用笔的妙处,所以如果真的喜欢写旧体诗,一定先学格律,这才是入门正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54

帖子

20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07

功勋诗友

发表于 2018-11-3 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冰随雨影 于 2018-11-3 19:49 编辑

这篇要收藏起来慢慢阅读,原来诗的语言是不讲常理的,故我常常看不懂诗词

比如五七绝老师有句:提篮春光慰爹娘,当时我看了后不解,春光怎么可以放在篮子里,
但我没有问,因为觉的五七老师说的不会错,现在才明白为什么没有错,不讲理,不讲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京ICP备2021037395号-2 ) 京公网安备11011202003606  

GMT+8, 2024-6-15 06:11 , Processed in 0.05126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