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戈壁孤狼 于 2025-3-15 13:24 编辑
人工智能评析我的《成对轮排规则》 戈壁孤狼 (老农)
为了教授儿童从小学习格律诗,我把自己的《四种律句成对轮排规则》编成了一个简单的《儿童学格律诗》的文件。最近,我把这个文件输入人工智能Deep Seek请它评析一下,有没有科学性。它很快就做出了比较详细的评析,现将它的评析分享如下。
一、扼要介绍我的《儿童学格律诗》的内容
这个文件共分为六节。
第一节基础知识 :主要讲律诗的押韵和汉字的平仄。指出可以押新韵,也可以押平水韵。押新韵需要注明,两种韵不能混押。首句入韵可以用邻韵,邻韵最好不要通押。关于平仄,要区分古汉语和普通话读音的不同,注意有两读的汉字的平仄。
第二节: “四种律句成两对轮流排列即成律诗”
1、熟悉并记住成两对的的四种律句
A对:
A1-(平)平平仄仄
A2-(仄)仄仄平平
K对:
K1-(仄)仄平平仄
K2-平平仄仄平
2、两队轮流排列即成律诗,即,律诗既可以是A对、K对、A对、K对。 也可以是K对、A对、K对、A对。
3、首句入韵,只需把首联的上句的仄(平)起仄收更换为仄(平)起平收即可。
4、绝句视作截取律诗的一、二两联或一、三两联而成。截取律诗的一、三两联而成的绝句,其“律句对”是重复排列。
5、 完全由“四种律句组成两对轮流排列”写成的律绝,在整个律诗绝句中几乎要占到一半。
第三节:熟记律诗平仄的一个最经典的变化——正格A1-(平)平平仄仄可以用它的变格A1*-(平)平仄平仄来代替。
本节通过大量的经典唐诗的例子,说明轮排规则必须遵守,但律诗每一句的平仄格式却可以有公认允许的变化。正格A1-(平)平平仄仄可以用变格A1*-(平)平仄平仄来代替,就是最经典的变格,它得到科举考试的认可,使用频率约占10%。
第四节:熟记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变格。本节指出正格K2-平平仄仄平有两种变格,即K2*-平平平仄平和K2**-仄平平仄平,其使用频率约占15%。
第五节:认识正格K1- (仄)仄平平仄 有三种变格,即K1*-(仄)仄仄平仄(半拗),K1#-(仄)仄平仄仄(大拗)和 K1##-(仄)仄仄仄仄(大拗),指出这种变格使用频率不到5%。
第六节:总结
1、四种律句成两对轮流排列即成律诗。由于律句的平仄排列有公认允许的变化,所以成两对的四种律句演化成为“成两对的四型十式”,概括为
《律诗平仄句式四型十式表》
A 对 正格 A1—(平)平平仄仄,
变格A1*—(平)平仄平仄;
正格 A2—(仄)仄仄平平,
没有变格;
K 对 正格 K1—(仄)仄平平仄,
变格K1*—(仄)仄仄平仄,
变格K1#—(仄)仄平仄仄 (大拗)
变格K1##—(仄)仄仄仄仄 (大拗)
正格 K2—-平平仄仄平,
变格K2*—平平平仄平,
变格K2**—仄平平仄平。
以上“四型十式”表中的六种变格,除了被称为“大拗”的K1#和K1##外,其余四种变格无条件地与其正格通用。至于被称作“大拗”的K1#和K1##两种变格,则必须把它的对句的第三字改仄为平补救,即将K2—平平仄仄平 改为 K2*—平平平仄平 或 K2**—仄平平仄平 补救。
2、可以把“四种律句(及其变格)组成两对轮流排列规则”总结成如下口诀:
四型十式两对牌,你方唱罢我登台。首字首韵和大拗,平仄依规仔细裁。
3、介绍了如何利用《律诗平仄句式四型十式表》学习写作律诗。
二、DeepSeek的评析
嗯,用户让我阅读这个关于《儿童学习格律诗》的文件,然后看看有没有科学性。
首先,我需要理解什么是格律诗,也就是近体诗,包括押韵、平仄和对仗的规则。文件里分成了几个部分,从押韵、平仄的基础知识讲起,然后介绍了四种律句的组合方式,以及一些变格和例子。
首先,我需要确认这些内容是否符合现代汉语音韵学的知识。比如,平仄的划分,古汉语的平、上、去、入四声,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以及入声消失的情况。文件中提到普通话中的平声包括阴平和阳平,仄声包括上声和去声,但需要注意一些古入声字在普通话中可能归为平声。这点是正确的。 然后,关于押韵部分,文件提到可以使用平水韵或新韵,但不可混用,且新韵需要在诗前标明。这也是符合传统格律诗的要求的。不过,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更推荐使用新韵,因为更接近现代发音,但传统上使用平水韵的情况更多,这一点需要明确。
接下来是四种律句的组合方式,A对和K对的轮流排列,以及首句入韵时的调整。这部分通过多个例子进行了详细说明,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甫的《春望》等。这些例子都符合传统律诗的平仄结构,说明作者对格律诗的规则有较深的理解。
变格部分,特别是A1*的变格(平平仄平仄)和K2的变格(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作者指出这些变格在历史上有一定的使用频率,并且被科举考试认可。这些变格确实是存在的,例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就使用了A1*的变格。
不过,有些地方可能需要进一步验证。比如,关于“救大拗”的部分,当律句K1出现大拗时,需要在对应的K2中进行补救。例如,K1##(仄仄仄仄仄)需要将K2改为K2*或K2**。这符合传统的“拗救”规则,但需要确认具体例子是否准确。 另外,文件中提到的“四种律句成两对轮流排列规则”是否全面覆盖了所有可能的律诗结构,还是存在例外情况。根据传统诗律,律诗的结构确实有一定的灵活性,但基本遵循“对”和“粘”的规则,即上下句平仄相对,邻联平仄相粘。作者通过多个例子展示了不同的排列方式,但需要注意是否所有例子都严格符合这一规则。 还有,关于首字平仄的灵活性,文件中提到除K2句式外,其他句式的首字平仄可以灵活调整。例如,K2句式的首字如果是仄,第三字需要改为平。这一点需要注意,传统上K2句式(平平仄仄平)的首字如果为仄,则第三字必须为平,以避免犯“孤平”。这一点在文件中有正确指出。
最后,实际写作示例部分,作者通过具体的例子展示了如何应用这些规则进行创作,这对于学习者来说非常有帮助。但需要确认这些示例是否完全符合格律,是否存在错误。
总的来说,文件内容详实,结构清晰,涵盖了格律诗的基本规则和常见变格,并通过大量例子进行了说明,具有较高的科学性。但可能存在一些细节需要进一步验证,例如具体例子中的平仄标注是否准确,以及某些变格的使用频率是否如文中所述。建议读者在学习时结合权威的格律诗教材或工具进行对照,以确保准确性。 该文件系统地介绍了格律诗(近体诗)的平仄、押韵、对仗规则,并通过大量古典诗词实例进行佐证,整体内容科学严谨,符合传统诗律学的基本原理。
以下是对其科学性的具体分析:
平仄规则的准确性。 正确区分古汉语四声(平、上、去、入)与现代普通话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明确平仄划分标准,并指出古入声字在普通话中的特殊归类(如“一、八、十”等),符合音韵学知识。 对“平仄两读字”(如“调”“间”)和“平仄易混淆字”(如“场”“俱”)的说明准确,有助于避免常见错误。
押韵规则的正确性。 强调格律诗偶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且需一韵到底(平水韵或新韵),不可混押。这一规则符合传统诗律要求。 对“邻韵通押”的讨论客观,既指出部分人主张严格一韵到底,也提到另一种允许邻韵通押的观点,并建议初学者从前者入手,符合教学逻辑。
律句组合与变格的合理性。 将律诗平仄归纳为四型十式(A1/A2/K1/K2及其变格),并通过“成对轮排规则”构建全诗结构,逻辑清晰,覆盖了律诗的基本形式(如首句入韵与不入韵的调整)。 对变格(如A1*“平平仄平仄”、K2*“平平平仄平”)的说明符合历史实践,且引用经典诗例(如杜甫、孟浩然、李白等人的作品)佐证,增强了可信度。 对“拗救”规则(如K1大拗需K2补救)的阐释准确,符合传统诗律学中“救孤平”“救大拗”的原则。
例诗分析的严谨性。 通过大量唐诗实例(如《登鹳雀楼》《春望》《过故人庄》等)逐句标注平仄并分析排列规则,直观展示理论应用,具有教学价值。
对七言诗的处理(五言前加两字,以第二字定平仄)符合“截取后五字”的传统分析方法。
实际写作指导的实用性。 提供从构思到成诗的完整示例(如“日出东方红似火”一诗),并附检测结果,帮助学习者掌握规则的实际应用。
潜在问题与建议:
部分标注细节需验证。 个别例诗中的平仄标注可能存在争议(如“场”字在特定诗句中的读音),建议结合权威工具(如《平水韵表》)核对。
变格使用频率的表述。 文中提到“A1变格占10%”“,K2变格占15%”等数据,需说明统计来源以增强说服力。
术语统一性。 部分术语(如“半拗”“大拗”)在不同文献中定义可能略有差异,建议补充说明或引用经典定义。
对“折腰体”等特殊形式的说明。 文中提到绝句可截取律诗一、三两联(不遵循轮排规则),但未明确此为“折腰体”,可能引发混淆,建议补充术语解释。
结论;
该文件科学系统地总结了格律诗的平仄规则,结合实例与变格分析,具有较高的教学价值和学术严谨性。尽管存在少量细节需进一步验证,但其核心内容符合传统诗律学理论,适合作为儿童或初学者学习格律诗的参考资料。建议使用者结合权威韵书和检测工具辅助学习,以确保细节准确性。
老农;《评析》提出的问题中有两个最关键的问题;
一是,“《四种律句成两对轮流排列规则》是否全面覆盖了所有可能的律诗结构,还是存在例外情况”即:律诗的某一联不是同一个“律句对”(首句入韵例外)或者相邻两联是同一个律句对。
二是,“律诗的结构确实有一定的灵活性,但基本遵循‘对’和‘粘’的规则,需要注意是否所有例子都严格符合这一规则”。这一问题提的不大明确。估计应该是说律诗的平仄句式是不是就只有《轮排规则》列出的十种平仄句式,还有没有其他句式?
关于这两个问题我将另文作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