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73|回复: 0

[诗话] 请看王力教授如何讲“律诗的平仄”

[复制链接]

100

主题

10

回帖

544

积分

版主

积分
544
发表于 2025-3-17 15: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戈壁孤狼 于 2025-3-17 15:29 编辑


                 请看王力教授如何讲“律诗的平仄” 戈壁孤狼  (老农)

   我国著名古诗词专家王力教授在他的《诗词格律》《第二章】诗律第三节 律诗的平仄 里,用简单明白的文字讲清了律诗的平仄格律及其公认允许的变化。
     下面是他的讲解内容(摘要,小字是老农的阅读体会)。

    平仄,这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我们讲诗词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
   (一)五律的平仄
    五言的平仄,只有四个类型,而这四个类型可以构成两联。
    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老农:四种律句组成两对
           K对 K1-
仄仄平平仄,
               K2-平平仄仄平;
          A对  A1-平平平仄仄,
               A2-仄仄仄平平。
       每对构成律诗的“联”,首句入韵稍特殊)

   由这两联的错综变化,可以构成五律的四种平仄格式。其实只有两种基本格式,其余两种不过是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罢了。
(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字加括号表示可平可仄。)

(老农:K对(K1/K2),A对(A1/A2)K对(K1/K2),A对(A1/A2
  另一式,首句改为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老农:首句入韵将首联上句由仄起仄收改为仄起平收,即
     K对*(A2/K2)
,A对(A1/A2)K对(K1/K2),A对(A1/A2
(2)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老农(A对(A1/A2),K对(K1/K2),A对(A1/A2),K对(K1/K2),)  
  另一式,首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老农:首句入韵将首联上句由平起仄收改为平起平收,即
    A对*(K2/A2)K对(K1/K2),A对(A1/A2))K对(K1/K2))

  (二)、七律的平仄(略)

  (三)粘对

   律诗的平仄有'粘对'的规则。(老农:注意,他没有讲“替”,因为他的出发点是“四个律句”,律句本身是“替”的。)
   对,就是平对仄,仄对平。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在对句中,平仄是对立的。五律的'对',只有两副对联的形式,即:
  (1)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2)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老农;四种律句能且只能组成两个"律句对",即K对(K1/K2)和A对(A1/A2))
  如果首句用韵,则首联的平仄就不是完全对立的。由于韵脚的限制,也只能这样办。这样,五律的首联成为:(1)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或者是:
     (2)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老农:首句入韵是把原来首联“律句对”仄收的上句调整为平收的句式。所以,首句入韵的首联不是一个“律句对”构成的“联”。这就是历代专家宁肯采用列举方式来说明律句的排列而没有采取“成对轮排”的原因。而菜鸟老农用一个括弧(“首句入韵稍特殊”就解决了。)
   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要跟前联对句第二字相一致。(老农;他只要求“第二字相粘”即可,这是因为由于律句的平仄允许发生变化,第四字相粘已经不一定可能。)
   粘对的作用,是使声调多样化。如
果不'对',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雷同了;如果不'粘',前后两联的平仄又雷同了。(老农;对的本质就是保证联内上下句是一个“律句对”(首句入韵稍特殊),粘的本质就是保证两个律句对轮流排列。)
   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可以帮助我们背诵平仄的歌诀(即格式)。只要知道了第一句的平仄,全篇的平仄都能背诵出来了。不管长律有多长,也不过是依照粘对的规则来安排平仄。(老农:我的“成对轮排规则”简化了这个背诵过程)
   违反了粘的规则,叫做失粘;违反了对的规则,叫做失对。在唐代早期,由于律诗尚未定型化,还有一些不粘的律诗。到了后代,失粘的情形非常罕见。至于失对,就更是诗人们所留心避免的了。  

(四)孤平的避忌
  孤平是律诗的大忌,写律诗注意避免孤平。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字,就是犯了孤平。另有一种补救办法,详见下文。(老农:即K2-平平仄仄平,不能变为- 仄平仄仄平,但可以变为K2**-仄平平仄平)(老农;即正格K2-平平仄仄平,有变格K2**-仄平平仄平)
(五)特定的一种平仄格式
  在五言'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平平仄平仄';这种格式的特点是:五言第三四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注意:在这种情况下,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平声,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这种格式在唐宋的律诗中和常规的诗句一样常见。(老农:即正格A1-(平)平平仄仄,有变格A1*-平平仄平仄。)

(六)拗救
  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律诗中如果多用拗句,就变成了古风式的律诗(见下文)。上文所叙述的那种特定格式(五言'平平仄平仄',)也可以认为拗句之一种。现在再谈三种比较常见的拗句:
(a)在该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声,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以免犯孤平。这样就变成了'仄平平仄平'。(老农:这就是上面说的:正格K2-平平仄仄平,有变格K2**-仄平平仄平)
(b)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用了仄声(或三四两字都用了仄声),就在对句的第三字改用了平声来补偿。这样就成为'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这是对句相救。
(老农:正格K1-仄仄平平仄,有变格K1#-仄仄平仄仄,和变格K1##-仄仄仄仄仄,此时需要对句的第三字改用平声来补偿,这就是叫“救大拗”)
(c)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没有用仄声,只是第三字用了仄声。这是半拗,可救可不救。(老农:正格K1-仄仄平平仄有变格K1*-仄仄仄平仄,半拗,可救可不救)
老农“以上b、c两条指出正格K1-仄仄平平仄允许有三种变格
                          变格K1*-仄仄仄平仄 半拗,
                           变格 K1#-仄仄平仄仄 大拗
                           变格 K1##-仄仄仄仄仄 大拗
   诗人们在运用(a)的同时,常常在出句用(b)或(c)。这样既构成本句自救,又构成对句相救。
有些律诗看来好象不合律,其实是用了拗救,仍旧合律。
(七)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五言律诗来说,应该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一三五不论”这句话是不全面的。
   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一字不能不论,否则就要犯孤平。(老农:K2-平平仄仄平,不能变为- 仄平仄仄平,但可以变为K2**-仄平平仄平
   在五言'平平仄平仄'第一字不能不论(老农:正格A1-(平)平平仄仄,可以有变格A1*-平平仄平仄,此时首字不能变为仄声)
   五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两个字不论(老农:仄脚句A1-(平)平平仄仄有变格A1*-平平仄平仄。一、三两字可以变化;仄脚句K1-(仄)仄平平仄有变格K1*-(仄)仄仄平仄。一、三两字可以变化)
   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一个字不论。(老农;平脚句A2-(仄)仄仄平平,不能变为(仄)仄平平平,三平尾,也不能变为(仄)仄平仄平(未得到公认),只第一个字可以不拘。平脚句K2—-平平仄仄平,首字不能不拘,而它第三字可以改仄为平,形成K2*-平平平仄平,)(老农:K2-平平仄仄平,还有一个变格K2*-平平平仄平)
   二四六分明'的话也不是完全正确。五言第二字'分明'是对的,至于五言第四字就不一定'分明'。依特定格式'平平仄平仄'来看,第四字并不一定'分明'。(老农:正格A1-(平)平平仄仄,可以有变格A1*-平平仄平仄,第四字发生了变化)
  又如仄仄平平仄这个格式也可以换成仄仄平仄仄,只须在对句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就是了。(老农:变格K1#-仄仄平仄仄和变格K1##-仄仄仄仄仄仄,第四字都发生了变化)
————————————————————
  老农:以上,王力教授为我们列出了四种律句有六种变格(见以上黑体字所示),即
正格  A1-(平)平平仄仄,

  变格A1*-(平)平仄平仄。
正格A2-仄仄仄平平
  没有列出变格
正格K1-仄仄平平仄
  变格K1*-仄仄仄平仄 半拗,
  变格 K1#-仄仄平仄仄 大拗
  变格 K1##-仄仄仄仄仄 大拗
正格K2-平平仄仄平,
  变格K2*-平平平仄平
  变格K2**-仄平平仄平
  这和我的《律诗平仄格式四型十式表》是完全吻合的。
   《律诗平仄格式四型十式表》
    A 对 正格 A1—(平)平平仄仄
         变格A1*—(平)平仄平仄;
       正格 A2—(仄)仄仄平平,
         没有变格;
    K 对 正格 K1—(仄)仄平平仄,
         变格K1*—(仄)仄仄平仄(半拗)
         变格K1#—(仄)仄平仄仄 (大拗)
         变格K1##—(仄)仄仄仄仄 (大拗)
        正格 K2—-平平仄仄平
          变格K2*—平平平仄平,
          变格K2**—仄平平仄平。
-------------------——————————
七 古风式的律诗
在律诗尚未定型的时候,有些律诗还没有完全依照律诗的平仄格式,而且对仗也不完全工整。例如:崔颢黄鹤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
的黄鹤楼。前两联是古风,后两联石格律严整。后来也有一些诗人有意识地写一些古风式的律诗。作者在诗中故意违反律诗的平仄规则又有意识地造成失对和失粘。
附  第四节   古体诗的平仄
古体诗的平仄并没有任何规定。既然唐代以前的诗在平仄上没有明确的规则,那么,唐宋以后所谓古风在平仄上也应该完全是自由的。但是,有些诗人在写古体诗的时候,着意避免律句,于是无形中造成一种风气,要让古体诗尽可能和律诗的形式区别开来,区别得越明显越好,以为这样纔显得风格高古。具体的做法是尽可能多用拗句,不但用律诗所容许的那一两种拗句,而且用一切可能的拗句。我们可以从两方面看拗句:
(1)从三字尾看,常见的拗句有下列的四种三字尾:
(a)平平平。这种句式叫做三平调,是古体诗中最明显的特点。
(b)平仄平。
(c)仄仄仄。
(d)仄平仄。(老农:从这里我们知道格律诗为什么要避免三平尾、三仄尾以及律句A2-(仄)仄仄平平变为(仄)仄平仄平,没有被公认的原因)
(2)从全句的平仄看,拗句的平仄不是交替的,而是相因的。或者是第二、第四字都仄,或者是第二、第四字都平。如果是七字句,还有第四、第六字都仄或都平。
   试拿岑参《白雪歌》开始的八句来看,合乎第一种情况的有三句,即'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狐裘不暖锦衾薄',合乎第二种情况(同时也合乎第一种情况)的有五句,即'北风卷地白草折','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国诗词论坛【官方网站】 ( 京ICP备2021037395号-2 )

GMT+8, 2025-4-27 09:46 , Processed in 0.06971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