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363|回复: 1

张炎《南浦.春水》词新解

[复制链接]

42

主题

93

帖子

32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28

功勋诗友

发表于 2018-11-4 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流水落花春去也    一腔愁怨有谁知
                        ——张炎《南浦.春水》词新解
                                 王祥己

        波暖绿粼粼,燕飞来、好是苏堤才晓。鱼没浪痕圆,流红去、翻笑东风难扫。荒桥断浦,柳阴撑出扁舟小。回首池塘青欲遍,绝似梦中芳草。    和云流出空山,甚年年、净洗花香不了。新绿乍生时,孤村路,犹忆那回曾到。余情渺渺,茂林觞咏如今悄。前度刘郎归去后,溪上碧桃多少。                          ——张炎《南浦.春水》

    打开张炎的八卷本《山中白云词》,映入我们眼帘的第一首词就是被称为压卷之作的《南浦.春水》。这是张炎的成名之作,张炎也因此获得了“张春水”的称誉。然而,历来对此词却褒贬不一。宋邓牧认为“绝唱千古”;清常州派词论家周济又大加贬抑,认为“逐韵凑成,毫无脉络”。当代学者大都认为是宋亡前的作品,把它当作单纯咏物的词对待,只注重从格律形式上鉴赏,而忽视探寻其思想内容,有的甚至认为外表虽美而内容苍白,缺乏思想内涵。造成这种认识上分岐的原因,一是由于这首词的真情实感隐藏得很深,不易看透;二是由于时代久远,资料缺乏,前人留下的评论也多是片言只语,所以给后来研究带来了极大的困难。那么,究竟如何解读这首词呢?它是否就是宋亡前写的一首单纯咏物的词,还是宋亡后写的一首寓含深意的词呢?
    笔者认为,这是张炎写于宋亡后不久的一首寄托遥深的词,词中借咏春水而隐曲地叙述了他身遭国破家亡的痛苦。
    我们知道,张炎是南宋初大将张俊的六世孙。张炎的祖父张濡,在宋末镇守独松关时,其部下误杀了元朝的使者。1275年蒙古兵攻破独松关,1276年蒙古兵又攻破临安,张濡被杀(处以磔刑),资财抄没,从而家破人亡。宋亡后,张炎的父亲张枢也遭杀害。张炎本人在祖父张濡逃回临安眼看南宋败亡局势已不可挽回时,逃出了家园,幸免于难。1276年南宋灭亡时(以临安被攻破为界),张炎29岁。
    下面我们就将此词的隐文深义表而出之。
    首三句写西湖景色,点出时间、地点。时间是春季的一天拂晓,地点是西湖。 “鱼没浪痕圆”,写西湖静景,以动衬静。这天拂晓,西湖人少,一片寂静,已失去了平日那种热闹的情景。正因为静,才“鱼没浪痕圆”。“流红去、翻笑东风难扫”,此句生出波澜,景中寓情又暗含议论。表面上是写“流水”与“东风”在对话,流水炫耀自己“流红”之本领,嘲笑东风无法吹尽残瓣。其实如果我们透过字面,细寻本意的话,我们会发现其中含有很深的寓意。“东风”,借指蒙古兵,不论从方位还是从风向,比喻都很贴切。据《宋史》记载,蒙古兵围攻鄂州,贾似道统率诸路重兵去救援鄂州,却暗中向蒙古兵求和,愿意向蒙古称臣纳币,划江为界。贾似道回到临安,隐瞒军情,欺骗宋度宗,谎称在前线打了胜仗。公元1267—1273年,蒙古兵围攻襄、樊6年,贾似道不肯出兵救援,反而谎报军情,致使襄樊失守,最终导致了南宋的灭亡。此句不正是意在讽刺贾似道误国殃民的可耻行径吗?如果不是贾似道之流误国殃民的话,南宋王朝或许也不会很快走向灭亡的道路,张炎也不会落到国破家亡的地步。张炎在后来写的一首《高阳台》词中有“更关情,秋水人家,斜照西泠”之句,岂不也是对贾似道含有讽意吗?只不过张炎在词里写得非常委婉罢了。“荒桥断浦,柳阴撑出扁舟小”,由写景到写人。“柳阴撑出扁舟小”,化用宋徐府的“小舟撑出柳阴来”诗句。此时张炎的眼前已是“荒桥断浦”,可见其心情是凄凉的,也正是在此时张炎乘着小舟悄悄离开了自己的家园。周密称此句“赋春水如画”。如果是一幅画,那真是一幅凄美之画。有谁能理解张炎此时的心情呢?“回首”二句,用典巧妙。南朝谢灵运有“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诗句,据说得之于梦中。张炎借旧典写新意,意谓回首看看自家的池塘,就像是谢灵运梦中的芳草一样,可是将一去不复返了。张炎此次逃出家门,深感已踏上漂流不归之路。此时的张炎已预感到当蒙古兵攻破临安后,自己家会遭到灭顶之灾,因为他的祖父在镇守独松关时部下误杀了元朝的使者。
    此词上片全是回忆,写的是当时的逃难经历。我们回过头来看,上片首三句写景原来是以乐景写哀情。从表面上看,首三句的确是在写西湖拂晓的美景,其实张炎在写景之中寓含了他对西湖家园的留恋和即将失去亲人的痛惜之情。张炎万万没想到自己正当青年,还未踏上仕途之路,又值燕尔新婚不久,却身遭劫难。一种既痛苦又无可奈何的感情尽在不言之中。
下片“和云”二句景中寓情。由写池塘转向写山中溪流。清陈廷焯评“和云”句为“神化之句”。据史书记载,蒙古兵在攻破临安后,大肆掳掠汉族妇女贩卖到北方。可能当时就有无数难民逃往山中,许多妇女被蒙古兵掳去。如果不是张炎在逃难途中亲眼目睹、亲身经历了蒙古兵的残酷浩劫的话,他也很难写出这“神化之句”。此句正暗含这段史事。清张预《山中白云词跋》把张炎等人的西湖词比作为杜甫的“诗史”,虽然评价过高,但也不是没有一点道理的。“和云”二句仍是继续回忆,时间跨度较大。“甚年年”,不是一年半载,而是两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可见当时蒙古兵掳掠妇女的旷日持久的惨烈情景。从上片至此全是回忆,“新绿”三句,才转写目前。以上,张炎为我们描述了一幅“逃难图”。“新绿乍生时”,又是一年春天,我们可以想见,此时的张炎从避难的山中出来,当他看到邻近的村落已是人烟稀少,一片狼藉,而自家的家园也被他人占据时,心中不免无限伤感。“余情渺渺”,化用苏轼《前赤壁赋》“渺渺兮余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之句,赋写自己与妻子的离情别绪,因为他的妻子也在这次突如其来的劫难中失散了。“茂林觞咏如今悄”,用晋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提到的“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的故事,回想当年自己的父亲与诗友结社赋词的情景,而今已不复存在。因为此时他的父亲也不知下落。伤时感事,不觉又生唏嘘之叹。有人认为张炎是在回忆宋亡前自己结社的情景,其实错了。张炎结社是在宋亡后的事,宋亡后张炎与周密等人结社赋词,结集了《乐府补题》。宋亡前张炎的父亲张枢结社时,没有资料能证明张炎参与的情况。据夏承焘《周草窗年谱》,周密与张炎交谊始见于1279年。结尾二句,化用刘禹锡诗句,翻出新意,叙事中带抒情。此处以刘郎自比,意谓我从山中出来后,不知又有多少妇女被蒙古兵掳去了。一腔愁怨,欲吐又吞,含而不露。
当我们破解了这首词的思想感情、掩卷沉思之时,我们不能不为张炎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坚强的忍受痛苦的毅力而赞叹不已。张炎不仅是咏物高手,他的这首《南浦.春水》词就写得精美绝伦,使他一举成名,而且他又是一个能忍受巨大痛苦的人,他把自己遭遇的巨大痛苦包藏在清空骚雅的词作中,让人不易感受到他在承受着痛苦,使得后人在阅读品味他的这首词时都误认为这首词是在赞美宋亡前的西湖春光。
    我也不赞成常州派张惠言穿凿附会的那种索隐做法,但是张炎的这首词中的确隐含着国破家亡的难言之痛。张炎在后来写的好几首词中都曾提到过这首《南浦.春水》,这是他一生中都在吟唱而且忘不了的一首词。因为这一经历是他一生的转折点,是他一生都难以忘却的。如“不恨片蓬南浦,恨剪灯听雨,谁伴孤吟”(《甘州.饯草窗归霅》),“朗吟未了西湖酒,惊心又歌南浦”(《台城路.送周方山游吴》),“多少相思,都在一声南浦”(《长亭怨.别陈行之》)等句,都是回忆当时情景的。这几句中提及的“南浦”,都是双关语,一指西湖之南湖,二指《南浦.春水》这首词。
    与张炎同时的王沂孙也有两首同调同题之作。有人认为张炎的这首词是在宋亡前结社时唱和王沂孙词的。我们暂不论谁唱谁和,如果是结社唱和之作的话,那也是宋亡后结社时的唱和之作。在宋亡前,张炎也许有练笔之作,可能在结集词集时全删汰了。现存的这三百首《山中白云词》中找不到有哪一首是宋亡前的作品。吴熊和《绝句三百首•张炎》云:“周密《苹洲笛谱》无宋亡后作,张炎《山中白云词》无宋亡前作。”(《词学》第十六辑)此言不诬。相比之下,王沂孙《南浦.春水》词就写得稍逊一筹。由于张炎从小生长在西湖,对西湖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有着很深的感情,加之身遭国破家亡之变,词中寓含的难言之痛,比王沂孙深厚得多。清陈廷焯云:“碧山《春水》一篇不能及此。”
    张炎的遭遇,使我们想起唐五代的李煜。张炎与李煜虽身份地位不同,但其遭遇有相似之处。一个是从帝王到阶下囚,一个是从贵公子到落魄文人。李煜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词句。张炎身遭不幸,不会不想到李煜的词。《南浦•春水》的立意就取自于李煜的这两句词意。全词寄寓了张炎的一腔愁怨。国破家亡就如同流水落花一样,带走了张炎的希望和幸福,带走了张炎的青春和爱情,使一个还未走向仕途的贵公子一夜之间就成了一个无家可归的落魄之人,能不使其悲哀和怨愤吗?然而在蒙古兵刚刚灭亡南宋后的政治环境之下,张炎只能把自己的一腔愁怨深藏在隐曲的词章中,他不可能向文天祥他们那样去振臂反抗。难怪夏敬观手批《山中白云词》云:“此脍炙人口之词,余不明其妙处安在,但觉工稳而已。”
    张炎的《南浦.春水》词,是他追求清空骚雅词风的代表作之一。他在词中把咏物与叙事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用隐曲的艺术表现手法寄托内心之中的巨大悲痛,这是别人所难以企及的。邓牧《山中白云词序》云:“《春水》一词,绝唱千古。”是矣。
———————————————————————————————————————
参考书目:
    《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杨海明《张炎词研究》
    沈祖棻《张炎词小札》
    《山中白云词》(《强村丛书》)
    《宋史》
    《元史》
    《续资治通鉴》
    《词话丛编》
    夏承焘《唐宋词人年谱》
《词学》第十六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93

帖子

32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28

功勋诗友

 楼主| 发表于 2018-11-4 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自《文史知识》2010年第4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京ICP备2021037395号-2 ) 京公网安备11011202003606  

GMT+8, 2024-6-15 11:47 , Processed in 0.04843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