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戈壁孤狼 于 2024-8-23 14:35 编辑
六首出律的七言绝句 戈壁孤狼
近体诗发展到七言律诗绝句,其“替对粘“规则,已经为普遍接受。表现在诗人们创作中出律的七言律绝较之出律的五言律绝大大减少。在我检读的五七言律诗绝句各200余首中,出律的占比:五绝为16%、五律为22%、七绝为3%、七律为10%。近体诗的出律问题比较复杂。大致有;1/偶然疏忽;2/非正式场合比较随意:3/不因律害意;4/一些固定词语,如人名、地名,节气,数字等不能割裂或非常习用如“故人”等词语;5/ 古今读音或诗人方言差异;6/ 故意为之的“拗体”。我们切不可以大诗人写诗出律而鄙薄其光辉,也不可以大诗人也出律而不承认近体诗有严格的格律要求,随意把自己没有按格律要求写作的五七言四八句诗歌标上“律绝”,而贻笑大方。下面是我检读到的出律的七言律诗绝句。
一、我检读的207首七绝里有6首出律。
1、《登科后》唐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K2?—A2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K1*—K2?
老农: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很有名。孟郊两次科考不中。到46岁才考中进士,简直是高兴得发疯。这首七绝就写的比较较狂。按全诗架构(看后面五字平仄,下同)第一句应是K2—平平仄仄平,“龌龊“”两字平水韵做两个入声,形成 仄仄仄仄仄平,出律。从意义上讲 “龌龊”有肮脏、不干净,人品低劣,拘谨、格局小等意义,从下句的“放荡”一词看,这里作拘谨、格局小讲比较合适。下句的“思”仄声。
次联下句应该是K2—平平仄仄平,现在 看尽长安花 是 仄仄平平平,出律。如果改为“长安看尽花”平仄合律了,但诗意就平淡了。
2、山中问答 唐 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K1*. _K2 *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K1*. _A2
老农:首联上句第四字“碧”,仄声,是“大拗”,首联下句,正格应该是 K2-平平仄仄平,第三字“心”改仄为平,可视作“救大拗”,但“答”是仄声,形成 平仄平仄平,出律
次联上句为K1*-(仄)仄仄平仄,合律,但下句应为 K2-平平仄仄平,而诗句平仄为 平仄平平平,是A2-(仄)仄仄平平 的不规范变化,且和上句牛头不对马嘴。
3、《山中与幽人对酌》唐朝:李白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A2?. _K2,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A1_ _A2
老农:首联上句是A2-(平)仄仄平平 的 三平尾,下句基本不是律句,但可以视作“反复‘’而平仄放宽。
4、《登池州翠微亭诗》宋 岳飞
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A2_ K2
好水好山看未足,马蹄催趁明月归。A1_ A2?
老农:次联下句正格为A2—仄仄仄平平,现在是 仄仄平仄平 三四字平仄交换。这种变化没有被公认,但今人诗中常见。
5、《山窗新糊有故朝封事稿阅之有感》宋 林景熙
偶伴孤云宿岭东,四山欲雪地炉红。K2_ _A2
何人一纸防秋疏,却与山窗障北风。K1? _K2
老农:次联上句末字“疏”应仄而平,但从诗题知道这里的“疏”就是特指作者当时看到的糊窗户的纸——旧政府的文件,故从宽。
6、《南园十三首:其四》唐 李贺
三十未有二十余,白日长饥小.甲蔬。A2?-K2
桥头长老相哀念,因遗戎韬一卷书。K1_ K2
老农:首联上句的两个“十”入声 但这两个位置都应该平声。这大概就是数字词可以从宽吧。
附:近体诗平仄句型代号(看后面五字)
A 对 正格 A1—(平)平平仄仄,
变格A1*—(平)平仄平仄;
正格 A2—(仄)仄仄平平,
没有变格;
K对 正格 K1—(仄)仄平平仄,
变格K1*—(仄)仄仄平仄,
正格 K2—-平平仄仄平,
变格 K2*-平平平仄平,变格K2**—仄平平仄平。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