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20|回复: 4

[七律] 无题

[复制链接]

166

主题

154

回帖

1061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061
发表于 2025-1-24 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游宦曾居省阁间,惕忧终日不安闲。
衣霜夜值宫中漏,履雪晨趋朝里班。
造就良知分善恶,生成慧眼辨忠奸。
飘然隐退今归去,风正徐徐月正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9527

回帖

2万

积分

超版

超版|律诗专栏轮值首席

积分
20849

轮值首席优秀诗手超级版主

发表于 2025-1-24 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拟古之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9527

回帖

2万

积分

超版

超版|律诗专栏轮值首席

积分
20849

轮值首席优秀诗手超级版主

发表于 2025-1-24 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颈联略略合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9527

回帖

2万

积分

超版

超版|律诗专栏轮值首席

积分
20849

轮值首席优秀诗手超级版主

发表于 2025-1-24 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尾联清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6

主题

154

回帖

1061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061
 楼主| 发表于 2025-1-24 17:16 | 显示全部楼层

律诗对仗“合掌”谈

“合掌”者,律诗对仗句中字、词、句意思相近之谓也。“合掌”在近体诗的创始者唐代诗人中并不以为病,而是自宋代以来的诗家才视为律诗对仗一病,而明代更甚,现代似乎有后来居上的势头,对此的要求比明代更严格。说起来,近体诗的成就唐代高于宋代,宋代高于明代,明代高于现代,为什麽人们对近体诗“合掌”的忌讳越多、要求越严,反而成就越低呢?这就很发人深思了。

对诗仙李白暂且网开一面,不去追究了,仅仅拿诗圣杜甫举例,他的七律《小寒食舟中作》颔联:“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中的“如”和“似”意思相同;《客至》颔联:“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中的“缘”与“为”是同义词;《赠韦赞善别》中“江汉故人少,音书从此稀”一联,“少”与“稀”对,属意义相同,如此等等,不胜枚举。如果上述例子都还算作个别字词的“小合掌”的话,宋代评论家甚至把白居易的含有“野火烧不尽,吹风吹又生”名句的成名作《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批为“全是咏草,下句就是上句”,而贬为全句“大合掌”。现代某些评论家更是匪夷所思地将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中的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的“千”对“万”也批为“合掌”,因为据他们说,“万”中含有“千”,所以也算“合掌”(顺便说一句,此诗的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全不对仗,那是另一个议题,按下不表)。对此怪诞的现象,连现代诗坛泰斗王力先生都看不过去了,说了一句还算公道的话:“在一首诗中,偶然用一对同义词也不要紧,多用就不妥当了。”(王力著《诗词格律》第45页)

我对此的看法是,律诗也者,首先是诗,然后是律,诗的意境内涵是主,律的音韵形式是辅。两者最好能够完美的统一,以音律助诗意,自是锦上添花;若两者确实不能完美的统一,也不宜削足适履,以音律害诗意,而应在“有意境”、“有韵味”的前提下,不必过于拘泥一些音律细枝末节,秉承唐人的遗风(本人始终认为唐人诗作才是近体诗的正宗),偶尔适当地放宽一些尺度是利大于弊的,所谓“宽对”的应运而生是有一定道理的。也许借用南宋词人刘克庄《贺新郎》词里说的“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的意蕴,在“合掌”问题上能够理解“未必人间无好赋,谁与宽些尺度”,对近体诗的创作发展还是有些许益处罢。

一家之言,不当之处,还望指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国诗词论坛【官方网站】 ( 京ICP备2021037395号-2 )

GMT+8, 2025-5-6 15:02 , Processed in 0.07285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