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79|回复: 0

[其他] 姜夔的乡愁

[复制链接]

88

主题

89

帖子

27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72
发表于 2022-3-29 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姜夔的乡愁
              姜清水
思乡实际是思念家,思念家人,思念家乡就是思念家乡在中国文学中所赋于的思乡意象也主要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漂泊凄凉孤寂的心境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思乡的命题首先是有“羁旅”的原事发生,如征戍徭役、游学他乡、任官远行、逃灾躲难、迁徙移民、孤帆经商等,诸多的与乡关“隔断”事由,再就是游子思想上有漂泊凄凉孤寂的心境,产生对家乡一草一木、亲人一言一行回忆与想。笛里乡关、莼鲈之思、床前明月、家山翠竹、胡笳羌笛、子规啼血、倚门望久、鸿雁南飞等是文学上思乡标准化用典,成了“游子”们最常用的语言,也最代表他们的心声。思乡是引发乡愁的催化剂,姜夔的身世与其所在年代的朝廷相同,都是“零落江南不自由”,于是,他的乡愁又具有更深层次的颜色,在品读其诗词时,不难体味出作者的乡愁积攒成恨的情愫。
姜夔的一生是羁旅他乡的一生,他将自己的伶仃只影自比“孤鸿”,最早见于诗中的是他离开汉川《奉别沔鄂亲友》后一首:“孤鸿度关山,风霜摧翅翎。影低白云暮,哀噭那忍听”; 又有“风调心期契钥同,谁教社燕辟秋鸿。暮年孤陋仍漂泊,可得斯人慰眼中”(《次姜尧章饯徐南卿韵二首》)。姜夔流寓四方,踏在异乡的土地上,身在异乡为异客,没有归属感,自称为“流客”、“客子”、“楚客”、“行客”、“倦客” “城南诗客”等等:“江汉乘流客,乾坤不系舟”(《答沈器之二首·其一》),“项君声名天宇窄,与君俱是荆湖客”(《送项平甫倅池阳》),“客来读赋作雌蜺,平生未闻衡说诗”(《次韵诚斋送仆往见石湖长句》),“分明旧泊江南岸,舟尾春风飐客灯”(《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其三》),“夜深客子移舟处”(《水龙吟》);“奈楚客淹留久,砧声带愁去”(《法曲献仙音》); “白头行客,不采苹花,孤负薰风。”(《诉衷情·端午宿合路》);“墙头唤酒,谁问讯、城南诗客。”(《惜红衣》)等等。
姜夔有了游子”客他乡的身份,思乡之情由“笛里关山” (《霓裳中序第一》)“乾坤不系舟”“谁问讯”“无人与问”(《摸鱼儿》)、“池面冰胶,墙腰雪老,云意还又沈沈”(《一萼红》)等酸楚、凄凉孤寂、无望的原因而生。由忆故乡开始,“记曾共、西楼雅集”(《一萼红》)“鲈鱼应好,旧家乐事谁省”(《湘月》)“想文君望久,倚竹愁生步罗袜” (《八归》)“销魂都在夕阳中”(《浣溪沙》)“永怀故山下” (《春日书怀四首》)“平生最识江湖味,听得秋声忆故乡” (《湖上寓居杂韵》)。盼归为愁绪起到了推波促作用,常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盼归成了姜夔的一个打不开的心结。
盼归心绪是由厌倦“游冶”之意产生。姜夔在人生三十岁时没有“立业”, 在湘潇叹息 “好风景长是暗度”《清波引》,无人生目标的奔波,自己设问“南去北来何事?荡湘云楚水,目极伤心”《一萼红》,“重访问竹西,珠泪盈把” “老去不堪游”,可他却仍要“扁舟东下” 不知“甚日归来”《探春慢》,客中送客更是让他不忍,认为有八种该归的理由,“莲华脱瓣” “梧桐落叶” “庭院暗雨” “筱墙萤暗” “鲜阶蛩切” “琵琶谁拨” “棹移人远” “文君望久”《八归》,可不能归,只有“无端抱影销魂”《八归》,就是得知萧德藻提携,约其到湖州,仍然觉得是一种无奈,“无奈苕溪月,又照我”,明知“更移舟向甚处”《杏花天影》,抱定“著书穷愁滨,可续离骚经” 《奉别沔鄂亲友》志趣一试,他义无反顾地走向了湖州,虽然日后构筑起了他的文学艺术“伟岸”, 就也种下了更多的乡愁。
绍熙辛亥除夕,姜夔雪后夜过垂虹赋诗:“笠泽茫茫雁影微,玉峰重叠护云衣。长桥寂寞春寒夜,只有诗人一舸归”,“沙尾风回一棹寒,椒花今昔不登盘。百年草草都如此,自琢新词剪烛看”(《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其六》);因为行走一生,心力交瘁,自称“倦客”:“有倦客扁舟夜泛,犹疑水鸟相呼”(《汉宫春·次韵稼轩蓬莱阁》),即使在送别友人的作品中依然是不忘提及“家乡味”, 伤人又伤己。如《答沈器之二首·其二》:“涉远身良苦,登高望欲迷。试吟青玉案,不似白铜鞮。露下秋虫怨,风高北马嘶。槎头有新味,人在太湖西”,尾联借沈器之家乡鳊鱼的味美表现他的漂泊怀思。在《为徐南卿作》诗中说到“家山竹好无由看,漫种庭心一两竿”,亦流露出姜夔自身的真切身心体验与刻骨感受。姜夔希望自己能够停泊靠岸,让脚步驻足,让心灵休憩,身稳心亦稳下来,甚至作者的愿望已经非常朴素,只要安定,田园可居,“桑间篝火却宜蚕,风土相传我未谙。但得明年少行役,只裁白纻作春衫”(《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其八》)。频繁的旅途颠簸,诗人将自己的衣服称为“征衣”:“已拚新年舟上过,倩人和雪洗征衣”(《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其五》),“壮志只便鞍马上,客梦长在江淮间。谁能辛苦运河里,夜与商人争往还。” (《送范仲讷往合肥三首之一》),“伯劳飞燕若为忙” (《京口留别张思顺》)。姜夔征尘劳顿,“南去北来”(《 一萼红》),“离多会少”(《探春慢》),奔波于江湖之上,使其思乡的情感振幅与情感力度格外强势,他也会像张翰见秋风起而思鲈鱼一样归心似箭,“鲈鱼应好,旧家乐事谁省”(《湘月》),诗人不断地反刍自己绵长的浪迹阵痛,一句“飘零久”(《霓裳中序第一》),又一句“谁念飘零久”(《探春慢》),当情动于中,伤怀至极,诗人已禁不住泪眼婆娑了,“飘零客,泪满衣”(《江梅引》)。此种飘零心酸,在姜夔的诗词中仍能找出许许多多,姜夔有关“忆故乡” 的诗词共14首,词共5首。《湘月》《八归》《忆王孙》《浣溪沙》吴松作、《浣溪沙》已酉客吴兴。诗有9首。《春日书怀四首》中有一、二、三首、《湖上寓居杂咏十四首》中其一、《奉别沔鄂亲友十首》其八、《雁图》、《京口留别张思顺》、《送左真州还长沙》、《昔游诗十五首》其七。《京口留别张思顺》这首诗,是姜夔在镇江遇到青少年时同学,又是同乡张思顺,在与张思顺分手时写的。诗中有“伯劳飞燕若为忙,还忆东斋夜共床” 语 ,全诗写得情致味浓,乡情友情叙述如山泉流水,清新绵长。《送左真州还长沙》这首诗,是姜夔送左昌赴长沙任时写的。左真州是姓左名昌,鄱阳人,知真州,故称左真州。其任扬州太守时,曾修“壮观亭”。姜夔的诗中有“别路冷云散驿马,望乡乔木记吾庐”两句。诗人对家乡念念不忘的思念之情刻于心中,借乡人去长沙路过家乡之时表达“望乡”深情。“记吾庐” 三字,特别是其中一个“记” 字,很有“玩” 味,以一个“记”为诗眼,可以让左真州放“眼”故国,有诗人激励友人“当官“记” 住淮河以北还有遗民,那里也是吾之国” ,莫忘当奋起抗争之念。《湘月》词是姜夔游历湖南时作。这里仍然是一幅词人在黄昏时站在湘江边北望故乡,牵肠掛肚、欲归不能、惆怅、伤感而愁生,发出无奈叹息的图画,叫读者心酸而恨不能与词人分担思乡忧愁!
姜夔仅在84阕长短句中正文用到的“归”字出现率突别高,竟达词数的一半多,有46处,致使“盼归”成了词人心中、文中一个最显赫的主题词。
“待得归鞍到时,只怕春深”(《一萼红》)。“乱落江莲归未得”(《霓裳中序第一》)。“归来后,翠尊双饮”(《八归》)。“甚日归来,梅花零乱春夜”(《探春慢》)。“冥冥归去无人管”(《踏莎行》)。“满汀芳草不成归”(《杏花天影》)。“东风落靥不成归”(《浣溪沙》)等等。
当然,姜夔的文本式盼归远不止这些,尽管字面没有归字,但归情归意归心藏纳于字里行间。如“歌罢淮南春草赋,又萋萋”(《江梅引》),“文章信美知何用,漫赢得、天涯羁旅”(《玲珑四犯》),“淹留久,砧声带愁去”(《法曲献仙音》),“甚谢郎也恨飘零,解道月明千里”(《水龙吟》),更是近于借他人酒杯中酒浇自己心中块垒了。又如《雁图》诗,“万里晴沙夕照西,此心唯有断云知。年年数尽秋风字,想见江南摇落叶。”姜夔见雁图而引发“盼归”联想,以大雁在辽阔旷远的天空形成“一” “人”雁阵飞翔为题,背景是秋高气爽,晴沙万里,夕照一抹,图阵悬空。思乡情是在消耗、消磨人的精神与魂魄,年年”两字写尽诗人企盼归乡之久的真情。“为候鸟,具有随季节迁徙的特性,古有鸿雁传书的故,所以鸿雁多用来象征传递音信的使者在文化意象中又成为表达思乡之情的一个特殊元素姜夔此诗无着一个“归” 字,却用另一种笔调,重复弹唱着“平生最识江湖味,听得秋声忆故乡”、“销魂都在夕阳中”,凭借“雁南飞”意象,尽情倾诉“盼归”的急切心态。
盼归而不能归,积盼成“动庾信、清愁似织”(《 霓裳中序第一》),“兴尽悲来,醉吟成调”(《 一萼红》词序),姜夔的“调”中更多是盼归的“愁”声。姜夔诗集中有一个断句中的“归”,是真正意义上的归,可这个归就出乎诗人盼望之外,诗句曰:“中兴无限艰难意,日暮潮平力士归”。由于士兵归来,边境无战事,北伐抗金偃鼓息旗,中兴无限期,诗人的“盼归”梦想切底成了泡影,发岀了终天之痛。
姜夔的“盼归”归于何处?其乡愁的乡又在何方?这是一种抽象的文化理念。“叶落归根”与“安居乐业”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两比较重要的元素,在姜夔思想上也扎下了深深地印痕,归家安居、回乡乐业当是其极力追求的目标,于是盼归急切是在情里之中,可姜夔其所处的朝代与其身世超乎平常的相同,都有着“零落江南不自由” (《忆王孙》)的处境,甚至还可以说姜夔是“零落江湖”,其是江南饶州鄱阳人不能说是“零落江南”,而“零落江南”是特指大宋朝从中原南渡流亡江南更为贴切些。大宋被金国刀劈江山,迫使南渡,国破山河碎,朝廷与遗民乡关“隔断”,与姜夔“羁旅”天涯何等神似。于是,姜夔的“盼归”的“乡愁”情归之“乡”就给人一个莫大的遐想空间。
这种模糊概念的“乡”情,在姜夔诗词中能找岀许多。如“万里青山无处隐,可怜投老客长安”(《 临安旅邸答苏虞叟》)。又如“发已星星带已宽,徐卿独自客长安”(《为徐卿作》)。此处长安当指南宋朝廷落脚地临安。“去国情怀”、“愁多顿老”(《秋宵吟》),“维舟试望,故国眇天北”(《 惜红衣》),他把乡愁放在“国愁”之中。
这种乡愁与国愁无法割裂的思想,在姜夔诗词中有大量的呈现,如“天边有饼不可食,闻说饥民满淮北”(《 望湖上书事》),又如具有“黍离之悲” 之称的《扬州慢》,“托喻君国,感怀今昔”、“ 寄怀二帝,语更沉痛”的《暗香》、《疏影》,以及批评南宋朝廷无谢灵运“复国志”和缺失周灵王太子晋“为民言”操守的《水调歌头》等等。姜都把世道不宁,民不聊生等等人民生活困苦现状,都归罪于金灭大宋“西风消息”与大宋南渡的政府缺失收复失地的“梅花精神”。
把个人置身于国家之中,这本身也是符合现实情况的。个人与国是息息相关的,家国情怀是读书人千年传统,自古知识分子最推崇的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人格。家族是家庭扩大国家则是家族的扩大和延伸。在家国同构的格局下,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国土和人民是国家的基本要素,没有生活在国土上的千千万万个人和家庭,就没有国家。家事就是国事,国务就是家务。家里或个人悲欢离合、男女情长都是在国家兴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与否的大背景下而展开的,个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是家庭问题,可更多体现的是国家政治安稳、经济实力情况,国泰才能民安。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是群体本位的文化,它体现着群体的思想、情感、经验、意志、观念以及规范等,而人生价值参考系统正是建构在群体文化的价值体系之中。“家国同构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其社会政治模式是儒家文化赖以存在的社会渊源,家国情怀当属传统士文化中最宝贵也最活跃的精神资源,它在不同的时代表现为不同话语的形式,以话语”表现出价值体系。姜夔也不能脱离历史现实,只不过个人的际遇、家国现状更倍使姜夔经受多重的心灵折磨与挣扎,他把自己融入了南宋“半壁江山”,呐喊“还我河山”的主流文化洪流之中,以艺术形式思维触角观察当时人民生活现状和审视个人经历,把“折磨与挣扎”状况赋予心声,用诗化的语言把“乡愁”说得更加深刻些与艺术化些。
姜夔的乡愁语式也正好反应出姜夔个人的人生价值观与其艺术特色。姜夔那无尽的“乡愁”不仅是其个人坚定的归乡之志,更多是替大宋道出了那悲伤悠长的“去国情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京ICP备2021037395号-2 ) 京公网安备11011202003606  

GMT+8, 2024-4-29 18:23 , Processed in 0.04405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