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88|回复: 0

[其他] 姜夔的苦吟与中天之痛

[复制链接]

88

主题

89

帖子

27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72
发表于 2022-3-29 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姜夔的苦吟与中天之痛
                            姜清水
姜夔被誉为中国文坛天才、全才、通才,苏轼之后又一人。宋、元、明、清四朝享有词圣、大家、圭臬、清空、骚雅,有着“流落江湖不忘国”的情操、“耿介清高”的秉性、“布衣何用揖王公”的胸襟、“含蓄委婉”的艺术风格、“裁云缝雾、戛玉敲金”的艺术水准、“积极向上、不畏艰难”的奋斗精神,成为了他遗留给人们的一笔取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和一本珍贵的文化精神教科书等美誉。在文坛形成了“霸主”地位,持继六百余年。
到清朝未年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误读姜夔及审美观偏差,以及国家“救亡”奋起形势需要,扬豪放派,抑婉约派,勿略文学艺术性,一度贬低其思想性。对姜夔的文学艺术作品缺乏研究,甚至横加指责与胡乱批评,使姜夔本真面貌被埋灭,以至新中国以后出生的一代人不知姜夔何许人,这是中国文坛的一大损失,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页残缺。
     清朝未年学者王国维以西方艺术审美观来审视中国传统文学艺术,错误的强调以“隔与不隔”为核心来定文艺作品的真善美,勿略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含蓄为贵”的真谛,有一昧扬豪放抑委婉的思潮,对姜夔的评价出现偏差,甚至有言不由、自相矛盾的情况。王国维他创建了一个“真情才能有格高”的模块,一边说姜夔“格高绝”,一边就又说姜夔“无真情”。
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北大编写的《中国文学史》把姜夔贬斥得不象样子,把姜夔放入另册,好似搭了一个草台狠批姜夔,什么:“语意隐晦,境界矇胧”、“生硬、堆砌、补凑”、“缺乏内容”、“形式主义的风气”、“没有生活内容,缺乏社会意义”、“带有浓厚的唯心主义色彩”、“抽象的道理” 、“一生过着依附于人的寄生生涯”等等。这部《中国文学史》影响着中国几乎三十年停顿了对姜夔的研究,让新中国建立初期出生的至少一代人不了解姜夔。少有的几个研究者又始终没能走出王国维“评语”与这部《中国文学史》的阴影,什么“风月词人”、“政治闲人”、“晦涩难懂”、“清客”等帽子都给了姜夔戴。
   姜夔是南宋的一个姜夔,可对他的评价就这样浑然不同,貌似两个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除却王国维要推倒姜夔这个“圭臬”,才能更好地建立起他的“隔与不隔”文学艺术审美体系之外,更主要是后来的学者们对姜夔的苦吟与中天之痛缺乏了解或根本没有弄懂,对姜夔诗词的语境,在理解上产生了误解或偏差,以致对姜夔文学作品的艺术性与思想性不能正确、公正的做出评价。
    苦吟,在古代是指在诗创作中采取极度严谨认真的态度对每个词句都反复推敲以求能获得最好的作品,而不是现代所说“辛苦”吟诗人。学界认为晚唐时贾岛与姚合首先创建,于是,“苦吟”又称为“晚唐”风格,或说“晩唐精神”。姜夔是南宋著名诗人,他早期学步于江西诗派,以“瘦硬”入诗坛,中后期兼学包容,转向“晚唐风格”,由于姜夔其在写作时,抱定“语贵含蓄”一旨不放,委婉格调程度太高,仙味太浓,达到了非一般诗人不能为的程度,对“晚唐风格”又有了注入新的内涵,学界称姜夔具有“晚唐风神”。姜夔的“中天之痛”就隐藏于“含蓄”的词心诗语之中,一般学者无法入其“门”,又不愿下“苦”功去理解,在做解释时,就以“晦涩难懂”一辞推诿或搪塞。姜夔果真如学者们所说是“风月词人”、“政治闲人”、“清客”吗?他的作品真是“晦涩难懂”吗?下面就此做一论述:
              一、 “风月词人”的起因质疑
说姜夔“风月词人”有多种说法,此处略述四种:
1、壮游姜夔《探春慢》词中“佛雪金鞭,欺寒茸
帽,还记章台走马”三句,本是忆少时与沔鄂友人游戏或憧憬。学者说是对壮游生活的回忆:“迎着雪花挥动马鞭,头载抗寒的皮帽,骑车遨游于楼台高耸、市面繁华的街巷,那时浪漫潇洒的风姿记忆忧新,历历在目。”这种说法含蓄而温和,可以把读者潜意识带向“风月词人”之路。
     2检点平生:姜夔的《玲玲四犯》词中教说与春来要,寻花伴侣”三句,本是姜夔追寻号称“梅妻鹤子”的林逋生活方式,学者说“我要找一个人,告诉他,春天来了,我希望当我寻芳时,能有伴侣相陪。”有学者读作“估且寻花作伴,缓解客中寂莫。”或“重复着寻花作伴的无聊生活”,更有甚者硬说是姜夔说当年时常与佳丽歌女交往,听歌观舞,开筵把杯。或说写曾经纸醉金迷的生活,流连于一片花红柳绿,笙歌乐舞之中。“寻芳”来说姜夔,是需要“检点”,这是用很伤人的言辞给姜夔扣上“风月词人”的帽子。
3游冶声色场所:姜夔的《扬州慢》词中“青楼梦
”句,本指杜牧诗好,词评者说“指游冶声色场所的生活很为浪漫。”这种以字取义的粗暴武断,是一种文者不负责任的毛病表现。
  扬州慢》词从多个审视角度、运用多种叙述手法,完成了对当时扬州悲况悲状悲风景的一曲悲歌创作。以“冷月无声”直刺政府无能,以“为谁生”唱出百姓无奈。
   姜夔《扬州慢》词是成名作,在认识萧德藻后得到萧德藻推许,千百年来传唱不衰,可此词虽然得到词坛高度评价,而且上了教育课本中,被广为传播,姜夔此词从主题上尊定了词人“流落江湖不忘国”的“中天之痛”思想,从艺术手法上直描过多,含蓄份额占量少,未达到其本人在《诗说》中定的诗词“语贵含蓄”的要求,只能说姜夔《扬州慢》词有委婉基调,而还不能作为固定委婉风格呈现。可不管怎么说,《扬州慢》词中“青楼梦好”本不关风月,更不可从字面去注释姜夔是写“艳情”。
    4风流人写风流情词:姜夔与合肥知音,本是一段凄婉的恋歌,词人是在用生命时序燃烧着人类最崇高的精神世界,以“情”为依托唱响了一段男女之间美妙“知音”的咏叹调。可世人就抓住男女之间“无纯情,只有苟合”俗念,生硬将姜夔套上情场意义的“风流”二字,为“风月词人”作注脚。
        二、“政治闲”的认为理穷
姜夔一生寻求过仕途,也有人若为他“捐官”,并且
有过一次难得的“免解”机遇,虽然“考未得”、“捐婉拒”、“免解无果”,以布衣终其一生,但是,姜夔“流落江湖不忘国”的“中天之痛”思想就始终如一,伴其一生,并非是一个“政治闲人”。学者们认为姜夔是“政治闲人”有如下几种推理:
   1、忧游说乐游:姜夔晚年游浙东,写了一首《水调歌头·富览亭永嘉作》词,其词本是借温州人文说国事,以屈原爱国思想引发内心怨恨,愤慨国家走下坡路,责备朝庭缺乏子晋“替百姓着想”的观念,没有了谢灵运“愿舍身求复国”的志气。学者们就说姜夔“兴致何等悠闲自在”的超拔乐游。
   2、抑姜扬辛的需要:姜夔与辛弃疾本是南宋两峰并峙的大词人,一个是婉约词派扛鼎人,一个是豪放词派举旗人,两者殊途同归,都是在为“不忘国”而歌唱。学者们非要他们“比个高低”,在抑姜扬辛的需要时,竟然不问青红皂白,一昧贬损姜夔,借故抬高辛弃疾,把姜辛两人唱酬的几首词,不从艺术角度审视,只凭字面之义,无端损害姜夔作品的艺术效果与美感。
   姜夔与辛弃疾唱酬只留存有四首词,就一首比一首写得激扬,爱国激情一词比一词表现得越发深切,激励辛将军举旗北伐的心情一时比一时更加迫切。
    姜夔在《洞仙歌》词中说国家“如花似酒能醉人,如古
松根深叶茂,自从‘黄龙乱飞上’,金兵来犯,‘苍髯五鬣’,当做他人庭院玩物。‘更老仙添与笔端春,敢唤起桃花,问谁优劣,’希望辛将军有大计划,大手笔,给祖国带来一个百花争艳的春天。”学者们就说是姜夔乞求辛弃疾“酬和”的词。
     姜夔受辛弃疾之邀到绍兴蓬莱阁,辛热情招待,并以侍女歌舞相随,姜唱词作和,说:“辛将军盛情非我之愿,词人希望‘更坐待、千岩月落,城头眇眇啼乌’,将军北伐抗金,给南宋带黎明的曙光。”可学者们硬说“坐待天明,足见登临怀古,引发感慨兴亡。”
     姜夔受辛弃疾之邀在绍兴秋风亭酬唱,辛弃疾在秋风
亭上,感叹“江山异色”,而秋风扫敌之势无法形成,有引身赋归隐之意。姜夔以“归”为题,说辛投宋建功立业初衷,现“归”无去路,借秋风亭激发辛弃疾北伐,并表示“‘今但借、秋风一塌,公歌我亦能书’,借秋风之势,辛将军指挥到那,我打到那!”可学者们就说是姜夔在秋风亭上美美睡一觉,养足精神再来与辛将军酬唱比个高低。
   姜夔在镇江与辛弃疾的唱酬,作《永遇乐》词,因词内有“中原生聚,神京耆老,南望长淮金鼓”直白一语,学者们倒是意见一致,都说是姜夔是激励辛弃疾收复中原、统一南北。可对“数骑秋烟,一篙寒汐,千古空来去”一语,词评人被一“汐”字狭义所困,以晚海潮解释,不是说“秋烟中征骑,寒潮中的旅船,”就说是“写眼前景物”,不解江湖之水归大海也能称之为汐。姜夔此处是以汐代汛,汛仄声,汐平声,汐合韵律,而汛出韵律,汛、汐在字本义上可通。姜夔在说:“辛弃疾率队千里投宋壮举与孙权一纸书笺退曹兵谋略,是前无来者,后无去人,都是能彪炳史册的大事。”辛弃疾从金控区济南投宋与孙权信笺退曹兵事迹可考,姜夔这里用语对仗工整,又合全词语景,称赞辛弃疾也恰到好处,此处称赞是为“激励”而埋伏笔。
  3、断章取义,迎合“政治闲人”结论
姜夔在过垂虹桥时,留下了一首轻松愉快地《过垂虹》诗,此诗被广为流传,特别是其中“小红低唱我吹箫”一句,让文人们喜欢,也正是这一句诗给人印象,携带歌女游山玩水过垂虹,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闲人。殊不知,姜夔《过垂虹》诗的第一句是“自琢新词韵最娇”。此句诗其中就有“故事”可讲。
姜夔所说的“新词”是指在范成大府上作的《暗香》《疏影》两首词,姑且不论这两首词的艺术性或思想性,都在词坛亨有很高的评价,单凭《暗香》《疏影》词有着词人企盼“用梅花精神重整河山”一旨,就无法置词人于“政治闲人”的席位之上。
姜夔在《平甫见招不欲往》诗中有“老去无心听管弦,病来杯酒不相便。人生难得秋前雨,乞我虚堂自在眠”句,这种语句看似聊友人招酒,自己有病在身,不便相邀的闲事。如果换个角度去审视这首诗,可能有意外收获。
姜夔此诗作的这个时间段,南宋发生了一件持续七年政界与学术界争斗的“庆元党禁”事件,“秋前雨”若说是事件的结束,给持续政治高压降了温,诗的结句“多少人家试管弦”,那么是百姓为事件的结束而庆贺情景。如此,“乞我虚堂自在眠”句,可以读出是词人对政治时局的关心与关注之意了。此诗就不是闲人闲聊之作,而是诗人用诗化了的诗语对“庆元党禁”事件的存档记录。
   姜夔写给时任参政的张岩两首诗中有“应念无枝夜飞鹊,月寒风劲羽毛摧”与“从此与人为雨露,应怜有客卧云岚”句,“应念”和“应怜”有乞求之意,“无枝夜飞鹊”和“有客卧云岚”则是指无家可归、四处漂移之人,姜夔作诗时“流落江湖”,恰逢他居所又遇火烧,符合这种身份,于是说姜夔穷途末路,乞求张岩“应念”和“应怜”,而成为姜夔一生的“污点”。这种说法被广泛接受,而勿略去读姜夔原诗作。
  姜夔原诗中还有“银台日月非虚过,金鼎功名得细参”、“明朝起为苍生贺,旋着藤冠紫竹簮”句,姜夔在诗句中留下“得细参”与“苍生贺”,本意就应该明显,是激励张岩“为官得为苍生细参”,“月寒风劲羽毛摧”语是警示张岩时不待人。
   姜夔的“流落江湖”是与“无枝夜飞鹊”和“有客卧云岚”语境相合,若读者视野顺姜夔所指引,以“苍生”二字为导路牌子,窥探诗人胸怀,可能有惊喜发现。南宋时“还我河山”为主流文化导向的原因,是“复国”呼声为基础,其核心内容是“南渡漂移”与“中原遗民”的人们,生活现实状态为主的社会问题。于此,“南渡漂移”与“中原遗民”的人们,几乎都可适用“无枝夜飞鹊”和“有客卧云岚”语境,那么,姜夔为个人乞求“上相”的“污点”就不存在了,而是姜夔“忧国忧民勿论时”的亮点。
            三、“清客”的论点查证
   说姜夔是“清客”的论点主要有三个,一是依姐生活。二是依倚张平甫。三是交往名公巨儒。
“清客” 是指古时科举不顺仕途不畅之士,只得在富贵人家做帮闲门客,写字做诗、喝酒打牌都是他们的绝活,所以方能应付裕如左右逢源的人。于是,可定在显贵人家或官僚地主家里帮闲的门客谓之“清客” 。从这个定义上讲“清客” 是在人格上依附显贵而动,在经济上依靠显贵而活,自己无独立意识,一切以显贵脸色而笑与愁。历史上是有此“类倡” 之人,如东方朔、贾似道之流,是皇家“清客” ,专干“调笑取乐” “吹吹拍拍” 勾当。
北大1959年编的《中国文学史》,其中说姜夔“他虽没有作过官,却专与当时达官贵人往还,并依赖他们赒济而生活。”此话符合“清客” 标签的辞释定论,到了游国恩、王起等人编写的《中国文学史》中,就明说姜夔“他经常往来并依靠他们生活的范成大、张鉴二家……而豪门清客的色彩却越来越浓厚了。”此后有不少学者冠上了姜“清客” “清客式” 的人物标签。
当年编写北大《中国文学史》负责宋元部分的中山大学教授、著名的戏曲史论家、文学史家,他在一九九二年前后到处口头呼吁要给姜夔“平反”, 说:“把他看作江湖游士、豪门清客,评价也是偏低的。”并说:“把婉约派词人贬得过低,对他们的艺术成就也未能深入分析,却不是公正对待南宋词家的态度。”
姜夔才华彰显,爱好与著作涉猎广泛,诸如诗词、文章、小说、绘画、弹琴、吹箫、书法、音乐等等。他的文学文艺作品都具十分明显的个性,有鲜明的开创特点,件件作品凸现出独立思维的本色,维护着一个专业文人的尊严,没有一丝“拾人牙慧”、“依人意识”的痕迹。
姜夔交友十分广泛,以文会友人数已过百位,其中达官贵人、名公巨儒很多,均是以其以“才华”交往,也都能坚持自已的意愿与维护独立人格尊严。
姜夔“却专与当时达官贵人往还”事,他与八个宰相人物交往都可以定位于“良师益友”范围,是以“才华”交往,无“依附”迹象。他与富能敌国的张平甫交往,这是说姜夔是“清客” 标签与依人而生的一个关键问题。其实他们两人“十年相处,情甚骨肉”,平甫欲“输资拜爵”,又欲割“山林”,姜夔均以婉言拒赠。张平甫的确帮了姜夔不少帮,如从湖州“搬迁”杭州,给姜夔以安身之地,可姜夔也为张平甫“竭诚尽力”。如姜夔帮其写祖父传记《张循王遗事》,姜夔还请到当时名流,后任宰相级大官楼钥作序。当时岳飞已平反,张循王俊参予了杀岳飞事件,姜夔敢于写张循王俊“遗事”,还又请到楼钥写序,这无疑给平甫家族带来了不少的精神安慰。这件事足够张平甫一族感恩不尽的。张俊是从一个从小习武而发迹到大将军的,其励志精神是可传颂的,当时就有过地方立祠建庙奉其为福神。可惜姜夔写的《张循王遗事》一书遗失了,无法见到姜夔笔下是怎么描述这位南宋名将的发迹史。
姜夔依姐生活是父亡后,姐与姐夫帮姜夔度过少年时期,当属人间常理,亲情所致。特别是可以查到鄱阳在1171年大灾严重,竟然发生民众赶早摸墨,身带工具徒步几十里山路,以挖蕨根磨粉充饥度日情况,以致可定姜夔“躲灾”依姐生活,这更能说明是“家人亲情”的指归。
姜夔依萧德藻生活,早期是萧德藻与姜夔父辈同年,当属通家之谊;后期,姜夔在湖州与萧氏成婚,已然是为萧德藻侄婿,当是亲戚关照。
姜夔与范成大交往,也是以文会友,何况姜夔与范成大交往时,范成大已经离职在苏州家中颐养天年,不存在姜夔依范成大生活事。
  姜夔晚年《诗集》《词集》《歌曲集》《续书谱》均已版行,名传当时,以及其有“卖字”活当,当是生活中经济来源有保障了。
姜夔好友陈造有诗说他:“姜郎未仕不求田,倚赖生涯九万笺。捆载珠玑肯分我?北关当有合肥船。”另一个与姜夔同时人陈郁说姜夔:“一饭未尝无食客。”此意在说姜夔有 “文章”转化成为诸多“珠玑”了,其家中常有“贵客”到堂前共享“宴席”。
   姜夔是艺术的姜夔,应该从艺术层面去理解、了解姜夔。正所以姜夔受到当时萧德藻、范成大、杨万里等文坛泰斗们看重与推许,是姜夔以创新的艺术风格征服了当时文坛,给当时产生审美疲劳的“还我河山”口号式文学现象,带来了一股“吐作春风百种花,吹散濒湖数峰雪”的清新风气,开创了一个“说西风消息”的文学现象。姜夔的“说西风消息”艺术文学现象较之“还我河山”口号式文学现象,应该是殊途同归,主要意义都是主张抗金、收复失地、重整宋朝河山。从宣传意义上理解,“说西风消息”不如“还我河山”直白,有号召力;从艺术角度上考量,“说西风消息”就更胜“还我河山”一筹,具有强劲的艺术韵味“还我河山”简单明了,直面主题,“说西风消息”从国民生活状态,社会实际面貌等视线着手,以艺术形象化语言,阐述金占宋给宋百姓带来的灾难与痛楚,以及警醒政局“金灭宋之心不死”,极力主张北伐,呼吁收复失地。从这一角度审视,姜夔的苦吟无不是关系到姜夔“中天之痛”的爱国情感。
   姜夔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一个分支,它对于慰藉人的心灵境界,变化人的气质素养,涵养人的道德秉性,纯洁人的情感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层面,开阔人的视野维度,都有极大的帮助,学习姜夔文化对丰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都是一件十分有益的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京ICP备2021037395号-2 ) 京公网安备11011202003606  

GMT+8, 2024-4-29 16:45 , Processed in 0.05183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