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411|回复: 12

[资料] 词学百科 词的别名

[复制链接]

385

主题

1783

帖子

5170

积分

超版

超版|西南诗词执行首席

Rank: 8Rank: 8

积分
5170

论坛顾问超级版主执行首席

发表于 2022-7-8 06: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许传刚 于 2022-7-9 09:33 编辑

“诗词”二字连在一起,成为一个语词,在现代人的文学常识中,它表示两种文学形式:一种是“诗”,它是从商周时代以来早已有了的韵文形式。一种是“词”,它是起源于唐五代而全盛于宋代的韵文形式,但是在宋以前人的观念中,诗词二字很少连用。偶然有连用的,也只能讲作“诗的文词”。因为在当时,词还没有成为一种文学形式的名称。
“词”字是一个古字的简体,它原来就是“辤”字,现在写作“辞”,汉人隶书简化为“词”。所以,“诗词” 本来就是“诗辞”。到了宋代,词成为一种新兴文学形式的名称,于是“诗词”不等于“诗辞”了。
诗是一种抒情言志的韵文形式,《诗经》中的三百○五篇,都是诗。诗被谱入乐曲,可以配合音乐,用来歌唱,它就成为曲辤,或说歌辤。《诗经》中的诗,其实也都可以歌唱,在当时,诗就是辤。不过从文学的观点定名,称之为诗,从音乐性的观点定名,就称之为曲辤或歌辤,简称为辤。“楚辤”就是从音乐性的观点来定名的,因为它是楚国人民中流行的歌辤,其实,如果从文字的观点定名,楚辤也就是楚诗。到了汉代,五言诗产生以后,诗逐渐成为不能唱的文学形式,于是诗与歌辤分了家。从此以后,凡是能作曲歌唱的诗,题目下往往带一个“辤”字,魏晋时代,有白紵辤,步虚辤,明君辤等等。这个辤字,晋宋以后,都简化为词字,一直到唐代,凡一切拓枝词、凉州词、竹枝词、横江词、三阁词,这一切“词”字,都只有歌词的意义还是一个普通名词,并不表示它们是一种特有的文学形式。
在晚唐五代,新兴了一种长短句的歌词,它们的句法和音节更能便于作曲,而与诗的形式渐渐地远了。我们在《花间集》的序文中知道,当时把这一类的歌词称为曲子词。每一首曲子词都以曲调名为标题,例如“菩萨蛮”,表明这是菩萨蛮曲子的歌词。
从晚唐五代到北宋,这个“词”字还没有成为一种文学形式的固有名词。牛女冠子云:“浅笑含双靥,低声唱小词。”黄庭坚词序云:“坐客欲得小词。” 又云:“周元固惠酒,因作此词。”苏东坡词序云:“梅花词和杨元素”,又有云:“作此词戏之。”类此的词字,也都是歌词的意思,不是指一种文学形式。南宋初,曾慥编了一部《乐府雅词》,今天我们说这是一部词的选集,但在当时,这个书名仅表示它是一部高雅的乐府歌词。北宋词家的集名,都不用词字。苏东坡的词集名为《东坡乐府》,秦观的词集名为《淮海居士长短句》,欧阳修的词集名为《欧阳文忠公近体乐府》,周邦彦的词集名为《清真集》。没有一部词集称为《××词》的。
南宋初期,出现“诗余”这个名词,它指的是苏东坡、秦观、欧阳修的这些曲子词。无论“乐府”、“长短句”或“近体乐府”,这些名词都反映作者仍然把它们认为属于诗的一种文体。“诗余”这个名词的出现,意味着当时已把曲子词作为诗的剩余产物。换句话说,就是已把它从诗的领域中离析出来了。一部《草堂诗余》,奠定了这个过渡时期的名词。
不久, 长沙的出版商编刊了六十家的诗余专集, 绝大多数都改标集名为《××词》,例如《东坡乐府》改名为《东坡词》,《淮海居士长短句》改名为《淮海词》,《言真集》先改名为《清真诗余》,后又改名为《青真词》。
    从此以后,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形式的固有名称,“词”这个名词才确定下来,于是有了“诗词”这个语词。
文学史家,为意义明确起见,把歌词的“词”字写作“辞”,而把“词”字专用以代表一种文学形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5

主题

1783

帖子

5170

积分

超版

超版|西南诗词执行首席

Rank: 8Rank: 8

积分
5170

论坛顾问超级版主执行首席

 楼主| 发表于 2022-7-8 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许传刚 于 2022-7-8 08:52 编辑

2.曲子词
词最初称为“曲子”或“曲子词”。敦煌写本有《云谣集杂曲子》,欧阳炯《花间集序》也将所集词称作“诗客曲子词”。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六称和凝少时“好为曲子词”。所谓曲子乃指乐曲,词则指文字。词曲之间,相互依存,“皆由乐以定词,非选词以配乐”。故曲子词又称歌词,鲖阳居士有《复雅歌词》。这表明了词在起源时的合乐歌唱性质。南宋以后,宫调失传,词逐渐脱离音乐而成为独立的文学体裁,不再为配合乐曲而歌唱,曲子词的名称也随之而消歇。
【曲词】:唐与五代时词被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
【曲子词】:唐与五代时词被称为曲子词。
曲子词是词的最早的名称,是词的文体名称未出现前的叫法。曲子词这个名称,最清楚地表明了词体的性质,表明了文体词与曲的关系。在乐曲歌辞中,这二者原是一个东西的两个方面,不可分离的。曲是指音乐的部分,词是指文辞的部分。清刘熙载《艺概》卷四说“词即曲之词,曲即词之曲”,清宋翔凤《乐府馀论》说“以文写之则为词,以声度之则为曲”,这些话都对词曲两者之间的关系作了正确的解释。所以曲子词,我们可以说是词体最确切的全称。
曲子词,就是歌词的意思(宋人也称词为歌词),意思是说按曲子填写出来的供歌姬歌唱的歌词。因为最早的乐曲里没有歌词的,只有乐器演奏。后来 “有好事者”为了听歌姬唱歌,就按照乐曲,填出歌词(所以叫填词),逐渐发展成为现在我们读到的词。因此柳永的词也就成为歌妓争相传唱的歌词。
在隋唐五代及宋初,还很少把词体单称为词的,名称是“曲”、“曲子”、“曲子词”。 例如: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六:“晋相和凝,少年时好为曲子词。……契丹入夷门,号为‘曲子相公’”。宋张舜民《画墁录》:“柳三变既以词(此词指文辞,柳永说话不小心得罪了仁宗)忤仁庙,吏部不放改官。三变不能堪,诣政府。晏公(殊)曰:‘贤俊作曲子么?’三变曰:‘只如相公亦作曲子。’公曰:‘殊虽作曲子,不曾道“彩线慵拈伴伊坐”。 ’柳遂退。”宋赵令峙《侯鲭录》卷七:“东坡云:‘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如《八声甘州》云: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唐末五代的文人词,又被称为诗客曲子词。例如西蜀欧阳炯的《花间集叙》说:“今卫尉少卿字弘基,……广会众宾,时延佳论。因集诗客曲子词五百首,分为十卷。”在曲子词上加上“诗客”两字,这是为了区别于民间的曲子词,表示是文人的作品。
宋人又称词为“今曲子”,那是为了与古乐府相对而言,和称近体乐府是同样的意思。例如《朱子语类》卷一百四十:“古乐府只是诗中间却添许多泛声。后来人怕失了那泛声,逐一添个实字,遂成长短句,今曲子便是。”又如《碧鸡漫志》卷一;“古歌变为古乐府,古乐府变为今曲子,其本一也。”词调中有一些调名带有“子”字,如《十拍子》,《采莲子>,《破阵子》等,“子”就是曲子的省称。(以上参考《百度》)
曲子词的特点,是因曲填词,先有曲调、再按其曲拍调谱来填制歌词。所以作词也被称为“填词”、“倚声”。“曲子词”源自民间与外来曲。《敦煌曲子词》记录的作品取材宽泛、格律随意。韦应物、刘禹锡、白居易等,对一些曲子进行改造,于是这些曲子有的为词吸收,如《羯鼓录》载131曲,大部来自外来曲,后被用作词调《苏幕遮》、《赞浦子》、《胡捣练》、《菩萨蛮》、《甘州》等。还有很多曲子原来是民歌,如《竹枝》(原是川湘民歌)、《孤雁儿》、《韵令》、《忆江南》、《潇湘神》等等。
因此曲子词与正规的词主要区别在于格律的松严上。  
                                                                                                                       《词学百科》刚刚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5

主题

1783

帖子

5170

积分

超版

超版|西南诗词执行首席

Rank: 8Rank: 8

积分
5170

论坛顾问超级版主执行首席

 楼主| 发表于 2022-7-9 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3.长短句
古诗自汉魏乐府至盛唐诗歌,句法由五言演化为七言长句。稍后又有三、五、七言歌诗,如韩偓《香奁集》已编为“长短句”,但与《花间集》中曲子词并不相同,和音韵多变的乐曲也不能适应。它是从七言歌行体中分化出来而逐渐过渡到令、慢的新体诗。宋胡仔《苕溪渔隐词话》卷二谓:“唐初歌辞多是五言诗,或七言诗,初无长短句。自中叶以后,至五代渐变成长短句。及本朝则尽为此体。今所存止《瑞鹧鸪》、《小秦王》二阕,是七言八句诗,并七言绝句而已。”可见宋词渊源于唐代长短句,但又完全适合乐曲的要求。这种“依曲拍为句”的形式,发展到南宋时期已成为词的另一个名称。宋人词集中以长短句定名的,有秦观《淮海居士长短句》、辛弃疾《稼轩长短句》等。
有些辞典上说“长短句”是“词的别名”。或者注释“长短句”为“句子长短不齐的诗体”。这两种注释都不够正确,所谓“长短句”,这“长短”二字,有它们的特定意义,不能含糊地解释作“长短不齐”。在唐代,长短句是一个诗体名词;在北宋时期,长短句却是词的本名;在宋代以后,可以说长短句是词的别名。
细述:
1.长句为七言句,短句为五言句
  杜甫诗云:“近来海内为长句,汝与山东李白好。”计东注云:“长句谓七言歌行。”但是杜牧有诗题云:“东兵长句十韵。”这是一首七言二十句的排律。又有题为“长句四韵”的,乃是一首七言八句的律诗。还有题作“长句”的,也是一首七律。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七言歌行,他自己在序中称之为“长句歌”。可知“长句”就是七言诗句,无论用在歌行体或律体诗中,都一样。不过杜牧有两个诗题:一个是“柳长句”,另一个是“柳绝句”,他所说“长句”是一首七律。这样,他把“长句”和“绝句”对举,似乎“长句”仅指七言律待了。
汉魏以来的古诗,句法以五言为主,到了唐代,七言诗盛行,句式较古诗为长,故唐人把七言句称为长句。七言句既为长句,五言句自然就称为短句。不过唐人常称七言为长句,而很少用短句这个名词,这就象《出师表》、《赤壁赋》样,只有后篇加“后”字,而不在前篇上加“前”字。元人王珪有一首五言古诗《题杨无咎墨梅卷子》其跋语云:“陈明之携此卷来,将有所需,予测其雅情于稳,遂为赋短句云。”由此可知元代人还知道短句就是五言诗句。
2.五言七言都有的诗为长短句
中晚唐时,由于乐曲的愈趋于淫靡曲折,配合乐曲的歌诗产生了五七言句法混合的诗体,这种新兴的诗体,当时就称为“长短句”。韩偓的诗集《香奁集》,是他自己分类编定的,其中有一类就是“长短句”。这一卷中所收的都是三五七言歌诗,既不同于近体歌行,也不同于《花间集》里的曲子词。这是晚唐五代时一种新流行的诗体,它从七言歌行中分化出来,将逐渐地过渡到令慢体的曲子词。三言句往往连用二句,可以等同于一个七言句;或单句用作衬字,那就不属于歌诗正文。故所谓“长短句”诗,仍以五七言句法为主。胡震亨《唐音癸签》云:“宋元编录唐人总集,始于古律二体中备析五七等言为次,于是流委秩然,可得具论。一曰四言古诗,一曰五言古诗,一曰七言古诗,一曰长短句。”这里,胡氏告诉我们,他所见宋元旧本唐人诗集,常有“长短句”一类。古乐府虽有句法参差不齐的,还不能称为长短句。曾见明嘉靖刻本《先天集》,也有“长短句”一个类目,可知这个名词,到明代还未失去本意,仍然有人使用为诗体名词。
3. 宋用 “长短句”称“曲子词”或南宋时的“词”
  胡元任《苕溪渔隐丛话》云:“唐初歌辞,多是五言诗,或七言诗,初无长短句。自中叶后,至五代,渐变成长短句。及本朝,则尽为此体。”这一段话,作者是要说明宋词起源于唐之长短句,但这里使用的两个“长短句”,我们应当区别其意义,不宜混为一事。因为唐代的长短句是诗,而所谓“本朝尽为此体”的长短句,已经是五代时的“曲子词”,或南宋时的“词”了。
  晏几道《小山乐府》自叙云:“试续南部诸贤绪余,作五七字语,期以自误。”又张鎡序史达祖《梅溪词》云:“况欲大肆其力于五七言,回鞭温韦之途,掉鞅李杜之域,脐攀风雅,一归于正,不于是而止,”这两篇序文中都以“五七言”为词的代名词。晏几道是北宋初期人,张鎡是南宋末年人,可知整个宋代的词人,都知道“长短句”的意义就是五七言。
  但是,直到北宋中期,《长短句》还是一个诗体名词,没有成为与诗不同的文学形式的名词。苏轼与蔡景繁书云:“颁示新词,此古人长短句诗也,得之惊喜。”陈简斋词题或曰“作长短句咏之”,或曰“赋长短句”,或曰“以长短句记之”。黄庭坚词前小序用“长短句”者凡二见,其念奴娇词小序则称“乐府长短句”。以上所引证的“长短句”,其意义仍限于五七言句法,而不是一种文学类型,特别可以注意的是黄庭坚作玉楼春词小序云:“席上作乐府长句劝酒。”因为玉楼春全篇都是七言句,没有五言句,所以他说“乐府长句”,而不说“长短句”,如果当时已认为“长短句”是曲子词的专名,这里的“短”字就不能省略了。
  从唐五代到北宋,“词”还不是一个文学类型的名称,它只指一般的文词(辞)。无论“曲子词”的“词”字,或东坡文中“颁示新词”的“词”字,或北宋人词序中所云“作此词”,“赋墨竹词”,这些“词”字,都只是“歌词”的意思,而不是南宋人所说“诗词”的“词”字。
词在北宋初期,一般都称之为“乐府”,例如晏几道的词集称为《小山乐府》。但乐府也是一个旧名词,汉魏以来,历代都有乐府,也不能成为一个新兴文学类型的名词,于是欧阳修自题其词集为《近体乐府》。这个名称似乎不为群众所接受,因为“近”字的时代性是不稳定的。接着就有人继承并沿用了唐代的“长短句”。苏东坡同集最早的刻本就题名为《东坡长短句》(见《两塘耆旧续闻》),秦观的词集名为《淮海居士长短句》,我们现在还可以见到宋刻本。绍兴十八年,晁谦之跋《花间集》云:“皆唐末才士长短句。”而此书欧阳炯的原序则说是“近来诗客曲子词”,两个人都用了当时的名称,五代时的曲子词,在北宋中叶以后被称为长短句了,王明清的《投辖录》有一条云:“拱州贾氏子,正议大夫昌衡之孙,读书能作诗与长短句。”这也是南宋初的文字,可知此时的“长短句”,已成为文学类型的名词,而不是象东坡早年所云“长短句诗”或“乐府长短句”了。只要再迟几年,“词”字已定型成为这种文学类型的名称,于是所有的词集都题名为“某某词”,而王明清笔下的这一句“能作诗与长短句”,也不再能出现,而出现了“能作诗词”这样的文句了。
小结  唐到宋朝中期有“长短句”,但它不是词体,而是诗体,是五七言诗。唐朝初期的词有许多是整齐的五言诗、七言诗,有一首三字令则是整齐的三言诗,因此这段时期用长短句来命名词是不当的。宋朝中期后,尤其是文人占主体后词确实都是长短句,这时叫法也是长短句。因此用长短句来称呼宋中期以后的词是没有错误的。如此,从词的整体来说,称词为长短句是不精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5

主题

1783

帖子

5170

积分

超版

超版|西南诗词执行首席

Rank: 8Rank: 8

积分
5170

论坛顾问超级版主执行首席

 楼主| 发表于 2022-7-9 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4.诗余
【诗余】:南宋初,有人编诗集,把词作附在后面,加上一个类目,就称为“诗余”。
(1).出现的时间
诗馀的名称出现较晚。清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一谓“诗馀名义缘起,始见于王灼(约1081-1160)《碧鸡漫志》”。然今本不见“诗馀”二字。最早见于南宋词人朱翌(1097—1167)的词集《灊山诗馀》和仲并(约1147年前后在世)的《浮山诗馀》。但二书无宋代刻本,恐为后人抄刻时添加。在宋人文献中记载较早的是南宋初期廖行之(1137~1189)的《省斋诗馀》,见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毛幵(约1174年前后在世)的《樵隐诗馀》,有乾道三年(1167)王木叔序。此外,编成于庆元年间(1195—1200)的王楙(1151—1213)《野客丛书》,已引用《草堂诗馀》,还有杨冠卿(1139-?)写过《群公诗馀》序。以上表明南宋时期“诗馀”的名称已广泛流行。
(2).沿用的时代
迨至明代,张綖撰《诗馀图谱》,从此“诗馀”作为词的别名而为后世沿用。
(3).解释不一
然词家理解不一,颇有纷争,或谓词是诗之馀绪,或谓出于唐人绝句之变格。如明俞彦《爰园词话》云:“词何以名诗馀,诗亡然后词作,故曰馀也。”清宋翔凤《乐府馀论》说:“谓之馀者,以词起于唐人绝句。如太白之《清平调》,即以被之乐府;太白《忆秦娥》、《菩萨蛮》,皆绝句之变格。”并谓“词实诗之馀,遂名曰诗馀”。这些并不完全符合词的产生与演变过程。清汪森《词综序》中说:“古诗之于乐府,近体之于词,分镳并骋,非有先后(刚刚认为此话恰当),谓诗降于词,以词为诗馀,殆非通论。”前人解释虽有不同,但多数词家仍把“诗馀”作为词的又一名称。
估计南宋时人并不以“诗余”为文学形式的名词,它的作用仅在于编诗集时的分类。考北宋人集之附有词作者,大多称之为“乐府”,或称“长短句”都编次在诗的后面,既没有标名为“词”,更没有标名为“诗余”。南宋人集始于诗后附录“诗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5

主题

1783

帖子

5170

积分

超版

超版|西南诗词执行首席

Rank: 8Rank: 8

积分
5170

论坛顾问超级版主执行首席

 楼主| 发表于 2022-7-9 14:59 | 显示全部楼层
5.雅词       
【雅词】:宋以后词调由俚俗转为要求雅正,称为雅词。

“雅词”的名称,最早见于王灼《碧鸡漫志》卷二,谓万俟咏“初自集分两体,曰雅词,曰侧艳,目之曰胜萱丽藻”。这表明北宋后期词作有雅体,并开始有求“雅”的呼声。至南宋初曾慥编定《乐府雅词》三卷、《拾遗》二卷,鲖阳居士又编《复雅歌词》,选录词作以雅正为标准。一时词家以“雅词”为词的别称,并以此名词集者甚多,蔚然成风。如张孝祥词集《紫微雅词》、赵彦端《介庵赵宝文雅词》、程垓《书舟雅词》等。此后张炎《词源》、沈义父《乐府指迷》等书,皆以“清空雅正”为评价词作的最高标准,远离民间俗曲,并成为士大夫一味追求的文学形式和意趣。然词体有雅有俗,不能相互排斥。元陆辅之《词旨》谓“词亦难言矣,正取近雅而又不远俗”。又云:“凡观词须先识古今体制雅俗。”颇为中肯。
细述:
词本来是流行于民间的通俗歌词,使用的都是人民大众的口语。《云谣集》是我们现在可以见到的一部唐代流行于三陇一带的民间曲子词集,这里所保存的三十首曲子词,可以代表民间词的思想、感情和语言,这种歌词,渐渐为士大大的交际宴会所采用,有些文人偶尔也依照歌曲的腔调另填一首歌词,交给妓女去唱,以适应他们的宴会。这种歌词所用的语言文字,虽然比民间曲子为文雅,但在士大夫的生活中,它们还是接近口语的。《花间集》里所收录的五百首词,就代表了早期的上大夫所作曲子词。我们可以说:《云谣集》是民间的俗文学,《花间集》是知识分子的俗文学。
  直到北宋中叶,黄庭坚为晏殊的《小山词》作序,说这些词“嬉弄于乐府之余,而寓以诗人之句法。清壮顿挫,能动摇人心”。又说:“其乐府可谓狎邪之大雅,豪士之鼓吹。”晁无咎也称赞晏叔原的词“风调闲雅”。这里出现了一个新的信息,它告诉我们:词的风格标准是要求“雅”。要做得怎么样才算是“雅”呢?黄庭坚举出的要求是“寓以诗人之句法”。曾慥编了一部《乐府雅饲》,其自序中讲到选词的标准是“涉谐谑则去之”。这表示他以为谐谑的词就不是雅词。詹傅为郭祥正的《笑笑词》作序。他以为“康伯对之失往诙谐,辛稼轩之失在粗豪”,只有郭祥正的词“典雅纯正,清新俊逸,集前辈之大成,而自成一家之机轴”。这里是以风格的诙谐和粗豪为不雅了,黄升在《花庵词选》中评论柳永的词为“长于纤丽之词,然多近俚俗,故市井小人悦之”。又评万俟(mò qì)咏的词是“平而工,和而雅,比诸刻琢句意而求精丽者,远矣”,他又称赞张孝祥的词“无一字无来处,如歌头、凯歌诸曲,骏发蹈厉,寓以诗人句法者也”。这里又以市井俚俗语为不雅,琢句精丽为下雅,词语不典为不雅,而又归结于要求以诗人的句法来作词。从以上这些言论中,我们可知在北宋后期,对于词的风格开始有了要求“雅”的呼声。
  《宋史•乐志》云:“政和三年,以大晟府乐插之教坊,颁于天下。其旧乐悉禁。”这是词从俗曲正式上升而为燕乐的时候,“雅词”这个名词,大约也正是成立于此时。王灼《碧鸡漫志》云:“万俟咏初自编其集,分为两体,曰雅词,曰侧艳,总名曰《胜萱丽藻》。后召试入官,以侧艳体无赖太甚,削去之。再编成集,周美成目之曰《大声》”从这一记录,我们可以证明,“雅词”这个名词出现于此时。又可以知道,“雅词”的对立名词是“侧艳词”或曰“艳词”,曾慥的《乐府雅词》序于绍兴十六年,接着又有署名鲖阳居十编的《复雅歌词》,亦标榜词的风格复于雅正。此后就有许多人的词集名自许为雅词,如张孝祥的《紫薇雅词》、赵彦端的《介庵雅词》、程正伯的《书舟雅词》、宋谦父的《壶山雅词》,差不多在同一个时候,蔚成风气,从此以后,词离开民间俗曲愈远,而与诗日近,成为诗的一种别体。“诗余”这个名词,也很可能是由于这个观念而产生了。
  词既以雅为最高标准,于是周邦彦就成为雅词的典范作家《乐府指迷》、《词源》、《词旨》诸书,一致地以“清空雅正”为词的标准风格,梦窗、草窗、梅溪、碧山、玉田诸词家,皆力避俚俗,务求典雅。然而志趣虽高、才力不济,或则文繁意少,或则辞艰义隐,非但人民大众不能了解,即在士大夫中,也解人难索。于是乎词失去了可以歌唱的曲子词的作用,成为士大夫笔下的文学形式。在民间,词走向更俚俗的道路,演化而为曲了。
这时候,只有陆辅之的《词旨》中有一句话大可注意:“夫词亦难言矣,正取其近雅而又不远俗。”这个观点,与张炎、沈伯时的观点大不相同。张、沈都要求词的风格应当雅而不俗。陆却主张近雅而又不远俗。“近雅”,意味着还不是诗的句法;“不远俗”,意味着它还是民间文学。我以为陆辅之是了解词的本质的,无奈历代以来,词家都怕沾俗气,一味追求高雅,斫伤了词的元气,唐五代词的风格,不再能见到了。
【艳词】:相对于雅词而言。【侧艳词】:即艳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5

主题

1783

帖子

5170

积分

超版

超版|西南诗词执行首席

Rank: 8Rank: 8

积分
5170

论坛顾问超级版主执行首席

 楼主| 发表于 2022-7-9 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6.近体乐府
【近体乐府】:“近体乐府”是北宋人给词的定名。
在先秦时期,诗都是配合乐曲吟唱的歌辞(词),所以诗即是歌。从其意义来命名,称为诗;从其声音来命名,称为歌。不配合音乐而清唱的,称为“徒歌”,或曰“但歌”(但,徒也,空也。因此“但歌”就是“徒歌”。又【說文】但,裼也。【正譌】偏脫衣袖也。义同“袒”。所以“但歌”就是没有伴奏的清唱。)。
乐府是西汉武帝时设置的音乐机构,专门搜集民间诗歌以配乐吟唱。后称合乐吟唱的诗为“乐府歌辞”,简称“乐府”,或曰“曲辞”。从此以后,“诗”成为一种不配合音乐的文学形式的名词,与“歌”或“乐府”分了家。
魏晋以后,诗人主要是作诗,也为乐曲配词,到了唐代,古代的乐曲早已失传,或者不流行了,“乐府歌辞”已无乐谱可唱,诗人虽然沿用乐府旧题,但皆不能歌,“乐府”几乎已成为一种诗体的名词,与音乐无关,于是就出现了“乐府诗”这个名称。初唐诗人所作《饮马长城窟》、《东门行》、《燕歌行》等等,都是沿用古代乐府题目(曲名)拟作的歌辞,事实上是“乐府诗”,而不是“乐府”,因为它们都无乐谱可唱。
盛唐诗人运用乐府诗体,写了许多反映新的社会现实的诗,但他们不用乐府旧题,而自己创造新的题目,例如杜甫的《兵车行》、《丽人行》和《三吏》《三别》等,这一类的诗,称为“新题乐府”。后来,白居易就简化为“新乐府”。“新乐府”也还是一种诗体,而不是“乐府”。
这是一个很突出的现象:唐代诗人集中的所谓“乐府”」,几乎全不是“乐府”,而是“乐府诗”。
唐人配合音乐而写的歌诗是“绝句”和“五七言诗”,定为“歌曲”。元稹序《乐府古题》分“诗”与“乐府”作两科,“固不知事始,又不知后世俗变”(王灼《碧鸡漫志》卷一)。有许多真正配合音乐而写的绝句和五七言诗,例如《凉州词》、《簇拍陆州》、《乐世》、《河满子》等,却从来不被目为“乐府”,而隶属于“绝句”或“长短句”(即“五七言诗”)。 
北宋词人始以“乐府”定名词集,把《花间集》、《尊前集》这一类的“曲子词”称为“乐府”,晏幾道词集称《乐府补亡》,又把自己的词集定名为《小山乐府》。这是继“曲子词”后最早使用的“乐府”名称,恢复了配乐而可歌的“乐府”本义。欧阳修的词集标名为《近体乐府》,这是对晏几道的定名作了修正。他大概以为旧体乐府都是诗,形式和长短句的词不同,故定名“近体乐府”。加上“近体”二字,以与古乐府相区别。然其时词的名称尚未确立,仅作为当时曲词的通称。比如宋本《欧阳文忠公近体乐府》第一卷中有“乐语”和“长短句”两个类目。“乐语”不是曲子词,而“长短句”则是曲子词。由此看来,欧阳修本人似乎还以“长短句”为词的正名,而“近体乐府”则为包括“乐语”在内的一切当代曲词的通称。到南宋时,周必大编定自己的词集,取名曰《平园近体乐府》。这时候,“近体乐府”才成为专指词的名词。故宋人胡寅《题酒边词序》云:“词曲者,古乐府之末造也。”明俞彦《爰园词话》云:“古人凡歌,必比之钟鼓管弦,诗词皆所以歌,故曰乐府。”   
  但是,要注意,“近体”的“近”字,是一个有限度的时间概念。宋代人所谓“近体”,到了元明,已经不是“近体”而成为古体了。元人宋褧的词集名曰《燕石近体乐府》,明代夏言的词集名曰《桂渊近体乐府》,这都是盲从了宋人,没想到元代的近体乐府,应当是北曲;而明代的近体乐府,应当是南曲。词已不是新兴歌词形式,怎么还能说是“近体乐府”呢?
  因此,“近体乐府”是北宋人给词的定名,当时“词”这个名称还未确立,所以不能说“近体乐府”是词的别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5

主题

1783

帖子

5170

积分

超版

超版|西南诗词执行首席

Rank: 8Rank: 8

积分
5170

论坛顾问超级版主执行首席

 楼主| 发表于 2022-7-10 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7.寓声乐府
【寓声乐府】自创新曲,而寓其声于旧调。
解说
《花庵词选》记录贺方回有小词二卷,名曰《东山寓声乐府》。《直斋书录解题》著录长沙坊刻本《百家词》,其中有贺方回的《东山寓声乐府三卷》。
“寓声乐府”这个名词大约是贺方回所创造,用来作他的词集名的。后人不考究其意义,以为“寓声乐府”也是词的别名,这就错了。
陈直斋解释这个名词云:“以旧谱填新词,而别为名以易之,故曰寓声。”朱古微云:“寓声之名,盖用旧调谱词,即摘取本词中语,易以新名。”此二家的解释,大致相同,都以为按旧有词调作词,而不用原来调名,在新作的词中摘取二三字,作为新的调名。但这样解释,对“寓声”二字的意义,还没有说明。我们研究贺方回用这两个字的本意,似乎是自己创造了一支新曲,而寓其声于旧调。也就是说,借旧调的声腔,以歌唱他的新曲。陈朱两家的解释,恰恰是观念相反了。苏东坡有一首词,其小序云:“仆乃作一曲,名贺新凉,今秀兰歌以侑觞。”他这首词,题名贺新凉,而其句法音律,实在就是贺新郎。根据东坡小序,则我们应该说是以贺新凉新曲寓声于旧曲贺新郎,不能说是把贺新郎改名为贺新凉。如果说贺方回的词都是改换了一个新调名,那么“寓声”二字就无法解释了。
王半塘(鹏运)以为贺方回的“寓声乐府”,和周必大的词集题名“近体乐府”,元遗山的词集称“新乐府”,同样都是用来与古乐府相区别(“所以别于古也”)。这是根本没有注意贺方回用这个语词的本意,所以朱古微批评他“拟不于伦”了。
  今本贺方回的《东山词》中,有寓声的新曲,亦有原调名。据黄花庵的选本,似乎二卷本的《东山寓声乐府》中,并不都是以新调名为题,也有用原调名的。花庵选录贺方回词十一首,都没有注明新调名。现在根据别本,可知青玉案为横塘路的寓声曲调,感皇恩为人南渡的寓声曲调,临江仙为雁后归的寓声曲调,其余八首就不知道是新调名抑原调名了。据《直斋书录》所言,似乎他所见三卷本的《东山寓声乐府》都是新曲,然则贺方回的词恐怕未尽于此三卷。元人李治《敬斋古今注》谓“贺方回《东山乐府别集》有定风波,异名醉琼枝者”云云,又好象贺方回的词集名《东山乐府》,而其“别集”中所收则为“寓声乐府”。今其书不传,无可考索。
  贺方回的词,现在仅存两个古本。其一为虞山翟氏铁琴铜剑楼所藏残宋本《东山词》上卷。此本曾在毛氏汲古阁,但没有刻入《宋六十名家词》。清初,无锡侯文灿刻《十名家词》,其中贺方回的《东山词》一卷,即用此本,所以实际上是宋本《东山词》的上半部。其二是劳巽卿传录的一个鲍氏知不足斋所藏的《贺方回词》二卷。此本中有用新调名标题的寓声乐府,也有用原调名的。其词也有与残宋本《东山词》上卷重出的,例如青玉案一首,两本都有,《东山词》标名横塘路,下注青玉案;鲍氏钞本标名青玉案,而不注异名。如是则在残宋本为寓声乐府,在鲍氏钞本则不算寓声乐府了。鲍氏钞本中有罗敷艳歌、拥鼻吟、玉连环、芳洲泊等十六调,其下皆标注原调名,可知它们也是寓声乐府,但这些词均下见于残宋本,或者也可能在下卷中。又鲍氏钞本中有菱花怨、定情曲二词,皆从本词中拈取三字为题,可见也是寓声乐府,但题下却没有注明原调名。从这些情况看来,这两个古本井非同出于一源。鲍氏所藏钞本,来历不明,疑非宋代原编本。因为历代诗文集用作家姓字标目者,大多是后人编集之本,宋代原刻贺方回词,决不会用《贺方回词》这样的书名。
  清代道光年间,钱塘王迪,字惠庵,汇钞以上二本,合为三卷。以鲍氏钞本二卷为上卷及中卷,以残宋本《东山词》上卷下卷。又以同调之词并归一处,删去重出的词八首,又从其他诸家选本中搜辑得四十首,编为《补遗》一卷。全书题名为《东山寓声乐府》,这是贺方回的词经残佚之余的第一次整理结集。但王惠庵以为贺方回所有的词都是寓声乐府,又以为贺方回的词集原名就是《东山寓声乐府》,因此,他采用此书名而自以为“仍其旧名”。
  光绪年间,王半塘四印斋初刻贺方回词,采用了 《汲古阁末刻词》 中的《东山词》(这就是残宋本《东山词》上卷),又将自己辑录所得二十余首增入。又以为《东山词》这个书名是毛氏所妄改,因此也改题为《东山寓声乐府》,“以从其旧”。此外,王半塘又不说明此书仅为宋本之上卷,于是,这个四印斋刻本出来以后,一般人都不知道有一个残宋本《东山词》上卷。过了几年,王半塘才见到丽宋楼所藏王惠庵编辑本,于是从王惠庵本中钞补百余首。编为《补钞》一卷,续刻传世。这样一来,非但残宋本和鲍氏旧钞本这两个古本贺方回词的面目不可复见,连王惠庵的编辑本也未获保存。《四印斋所刻词》中,贺方回词的版本最为可议,这是王半塘自己也感到不愉快的。
  以后,朱古微辑刻《疆村丛书》,关于贺方回的词,采用了残宋本和鲍氏钞本,都保存它们的原来面目。卷末附以吴伯宛重辑的《补遗》一卷,又不用“东山寓声乐府”为书名。这样处理,最为谨慎,可见朱古微知道贺方回的词并不都是寓声乐府,而“寓声乐府”也并不是词的别名。
南宋词人张辑,字宗瑞, 有词集二卷,名 《东泽绮语债》。黄花庵云:“其词皆以篇末之语而立新名。”这部词集现在还有,用每首词的末三字为新的词调名,而在其下注明“寓×××”。这里作者明白地用了“寓”字,可知也是寓声乐府。作者之意,以为他所创的新调,寓声于旧调,所以是向旧调借的债,故自题其词集为“绮语债”。《疆村丛书》所刻本,删去“债”字,仅称为《东泽绮语》,大约朱古微没有注意到这个“债”字的含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5

主题

1783

帖子

5170

积分

超版

超版|西南诗词执行首席

Rank: 8Rank: 8

积分
5170

论坛顾问超级版主执行首席

 楼主| 发表于 2022-7-10 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8.琴趣外篇
【琴趣】:后人以“琴趣”为词的别名。
解说
“琴趣”二字,来源于《晋书•陶潜传》:“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陶渊明有一张没有弦的琴,作为自己的文房玩物。人家问他:“无弦之琴,有何用处?”诗人答道:“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宋人借用以“琴趣”作为词的别名。如《传是楼书目》著录黄庭坚词集宋本《山谷琴趣》、秦观词集《淮海琴趣》等。在宋人词集中称“琴趣外编”的,今存有六家词集,即欧阳修《醉翁琴趣外编》、黄庭坚《山谷琴趣外编》、晁补之《晁氏琴趣外编》、赵彦端《介庵琴趣外编》、晁端礼《闲斋琴趣外编》、曹鸿《注石林琴趣外编》,此外,叶梦得的词集亦名为“琴趣外篇”,可是这个集子后来已失传了。所有的“琴趣外篇”,都不是作者自己选定的书名,而是南宋时出版商汇刻诸名家词集时,为了编成一套丛书,便一本一本的题为某氏“琴趣外篇”。于是,“琴趣外篇”就成为词的别名了。
所谓“外编”,既意味着词体地位的提高,又作为“琴曲”的支流;并非“诗馀不入集中,故曰外编”。
这是“琴趣”二字的来历,可知琴趣不在于音声。后人以“琴趣”为词的别名,可谓一误再误。以琴曲为琴趣,这是一误;把词比之为琴曲,因而以琴趣为词的别名,这是再误。
琴曲本是古乐、雅乐,在音乐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庚信 《昭君辞》 云:“方调弦上曲,变入胡笳声。”可知以琴曲来奏胡笳曲,非变不可。李冶《敬斋古今注》云:“诸乐有拍,惟琴无拍。琴无节奏,节奏虽似拍,而非拍也。前贤论今琴曲,已是郑卫,若又作拍,则淫哇之声,有甚于郑卫者矣。故琴家谓迟亦不妨,疾亦不妨,所最忌者,惟其作拍。”这一段话,很有意思。琴是上古的乐器,所奏的乐曲,当然很原始,其时还没有节拍,或者说,还没有节拍的概念。音乐讲究节拍,大约起于周代的云韶乐,到了汉代,乐府歌碎都有“曲折”,曲折也包含节拍在内。从此以后,人们已不知道古乐、雅乐中的琴曲,原先是一种没有节拍的音乐。唐人以胡笳十八拍变入琴曲,那就是李冶所谓“甚于郑卫”的“淫哇”了。
    在人们心目中,琴曲是那样高雅、古朴,不同凡响,而词本是民间俗曲,它们是怎样联系到一起的呢,原来,宋人为了提高词的地位,最初称之为“雅词”,后来更尊之为琴操。这可以说是对词曲的莫大推崇。然而这个比拟却是不伦不类的,因为词的曲子与琴曲是完全不同的,对这一点,宋人也并不是不知道,苏东坡有一首《醉翁操》,自序云:
琅邢幽谷,山川奇丽,泉鸣空涧,若中音会。醉翁喜之,把酒临听,辄欣然忘归。既去十余年,而好奇之士沈遵闻之往游,以琴写其声,曰《醉翁操》,节奏疏宕,而音指华畅,知琴者以为绝伦。然有其声而无其辞,翁虽为作歌,而与琴声不合。又依楚辞作《醉翁引》,好事者亦倚其辞以制曲,虽粗合韵度,而琴声为词所绳约,非天成也。后三十余年,翁既捐馆舍,遵亦没久矣,有庐山玉涧道人崔闲,特妙于琴,恨此曲之无词,乃谱其声,而请东坡居上以辞补之。
东坡这一段话,也说明了琴曲节奏疏宕,不与词同。醉翁用楚辞体作《醉翁引》,有人为他作曲,在演奏时,曲子虽然有了节奏,而琴声已失去其古音之自然。由此可见,苏东坡也知道词与琴曲是完全不同的。东坡的这一首《醉翁操》,本来不收在东坡词集中,因为它是琴操而不是词。南宋时,辛稼轩模仿东坡,也作了一首,编入了他的词集,于是后人在编东坡词集时,也把《醉翁操》编了进去。从此,琴曲《醉翁操》成了词调名。
    《侯鲭录》记一段词话云:“东坡云:琴曲有瑶池燕,其词不协,而声亦怨咽。变其词作闺怨,寄陈季常云:此曲奇妙,勿妄与人。”这段话是引用了苏东坡《瑶池燕》词的自序,其词即“飞花成阵春心困”一首。由此也可知为琴曲而作的歌词,不协于词的音律,如果要以琴曲谱词,就非变不可。苏东坡这一段话,正可与庚信的“变入胡笳声”对证。
    以上二件事,都可以证明琴曲不能移用于词曲。因此,以“琴趣”为琴曲的代用词,此是一误;以“琴趣”为词的别名,此是再误。
    不过,宋代人还是有把“琴趣”直接用作词的别名,他们用的是“琴趣外篇”。所谓“外篇”,也就是意味着,词的地位虽然提高了,但只能算是琴曲的支流,还不等于真正的琴曲,只是“外篇”而已。这样标名是可以的,只犯了一误,而没有再误。可是,毛子晋跋晁补之《琴趣外篇》云:“《琴趣外篇》,宋左朝奉、秘书省著作郎、充秘阁校理、国史编修宫,济北晁补之无咎长短句也。其所为诗文凡七十卷,自名《鸡肋集》,惟诗余不入集中,故云外篇。昔年见吴门钞木,混入赵文宝诸词,亦名《琴趣外篇》,盖书贾射利,眩人耳目,最为可恨。”毛子普这样解释,完全是夹缠。诗文不编入正集,而另行编为外集,作为附录,这是常有的事,但象晁补之这样,就应当称为《鸡肋集外篇》,而不是“琴趣”的“外篇”。又何以六家同集都标名《琴趣外篇》呢?
元明以来,许多词家都不明白“琴趣外篇” 这个名词的意义,他们以为“琴趣”是词的别名,而对“外篇”的意义,则跟着毛子晋的误解,于是非但把自己的词集标名为“琴趣”,甚至把宋人集名的“外篇”二字也删掉了。《传是楼书目》著录秦观词集为《淮海琴趣》,欧阳修词集为《醉翁琴趣》,汲古阁本赵彦端词集称《介庵琴趣》,《赵定宇书目》称晁补之词集为《晁氏琴趣》都是同样错误。清代以来,词家以“琴趣”为词的别名,因而用作词集名者很多,例如朱彝尊的《静志居琴趣》,张奕枢的《月在轩琴趣》。吴泰来的《昙花阁琴趣》,姚梅伯的《画边琴趣》,况周颐的《意风琴趣》,邵怕褧的《云淙琴趣》,都是以误传误,失于考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5

主题

1783

帖子

5170

积分

超版

超版|西南诗词执行首席

Rank: 8Rank: 8

积分
5170

论坛顾问超级版主执行首席

 楼主| 发表于 2022-7-10 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9.乐章
【乐章】:乐章为词的别名。
“乐章”本为音乐名词。成套的乐曲中具有一定主题的独立组成部分,一部交响曲一般分为四个乐章。也可用于诗词,乐书的篇章,指能入乐的诗词。
马令《南唐书•冯延巳传》称其“著乐章百馀阕”。王灼《碧鸡漫志》卷二亦云:“唐末五代文章之陋极矣,独乐章可喜,虽乏高韵,而一种奇巧,各自立格,不相沿袭。”宋人词集以此定名的有柳永《乐章集》、刘一止《苕溪乐章》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5

主题

1783

帖子

5170

积分

超版

超版|西南诗词执行首席

Rank: 8Rank: 8

积分
5170

论坛顾问超级版主执行首席

 楼主| 发表于 2022-7-10 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10.歌词、浩歌
歌词为词的别称。王灼《碧鸡漫志》卷一:“古歌变为古乐府,古乐府变为今曲子,其本一也。后世风俗益不及古,故相悬耳。而世之士大夫,亦多不知歌词之变。”宋人以此名词选集的有鲖阳居士编《复雅歌词》。也有称为浩歌,并以此名词集的,如蔡楠《浩歌集》。《浩歌》本于《楚辞•九歌•少司命》:“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浩歌”是大声唱歌的意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5

主题

1783

帖子

5170

积分

超版

超版|西南诗词执行首席

Rank: 8Rank: 8

积分
5170

论坛顾问超级版主执行首席

 楼主| 发表于 2022-7-10 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11.歌曲
此指词的别称。王灼《碧鸡漫志》卷一:“唐时古意亦未全丧,《竹枝》、《浪淘沙》、《抛毬乐》、《杨柳枝》,乃诗中绝句,而定为歌曲。”又云:“李唐伶伎,取当时名士诗句入歌曲,盖常俗也。”宋人以此名词集者,有王安石《临川先生歌曲》、姜夔《白石道人歌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5

主题

1783

帖子

5170

积分

超版

超版|西南诗词执行首席

Rank: 8Rank: 8

积分
5170

论坛顾问超级版主执行首席

 楼主| 发表于 2022-7-10 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12.南 词、南 乐
词在唐五代时称为曲子词,到了南宋,简称为词。在北方,金元之间,兴起了北曲,这又是一种曲子词了。于是北方人称词为南词,以区别于北词(曲)。《宣和遗事》称南渡文人为南儒,称词为南词。欧阳玄有《渔家傲南词十二阕咏燕京风物》,这些都是北方人的语言,南方人不说。明代李西涯辑五代宋元词二十三家,题作《南词》。明初词人马浩澜自序其《花影集》云:“余始学为南词,漫不知其要领。”这都是明代初期人沿用元代北方人的名称,而不自如其误。
    词又有称为南乐的,也是元人语。王秋涧南乡子词序云:“和干臣乐府南乡子南乐。”以词为南乐,则北曲便是北乐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5

主题

1783

帖子

5170

积分

超版

超版|西南诗词执行首席

Rank: 8Rank: 8

积分
5170

论坛顾问超级版主执行首席

 楼主| 发表于 2022-7-10 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许传刚 于 2022-7-10 09:42 编辑

从不同角度来加以概括、惦量与赞许,因此词的别名实在太多,还有:今曲子、倚声、乐府、乐府歌辞、曲辞、痴语(高观国《竹屋痴语》)、笛谱(周密《苹洲渔笛谱》、宋自逊《渔樵笛谱》)、渔唱(陈允平《日湖渔唱》、樵歌(朱敦儒之《樵歌》)、语业(杨炎正《西樵语业》)、鼓吹(夏元鼎《蓬莱鼓吹》)、遗音(石孝友《金谷遗音》、陈德武《白雪遗音》、林正大《风雅遗音》)、绮语债(张辑之《东译绮语债》)等。


发完。   刚刚《词学百科   词的别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京ICP备2021037395号-2 ) 京公网安备11011202003606  

GMT+8, 2024-4-20 02:32 , Processed in 0.06220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