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中国诗词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483|回复: 8

[品鉴] 谢逸的《咏蝴蝶》不是一首诗

[复制链接]

18

主题

70

帖子

234

积分

论坛嘉宾

诗词理论栏目嘉宾

Rank: 6Rank: 6

积分
234

论坛嘉宾

发表于 2020-7-19 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谢逸(1068-1113),字无逸,号溪堂。宋代临川城南(今属江西省抚州市)人。北宋文学家,江西诗派二十五法嗣之一。与其从弟谢薖(音kē)并称“临川二谢”。与饶节、汪革、谢薖并称为“江西诗派临川四才子”。
谢逸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刻苦磨砺,诗文俱佳。两次科举不第,然操履峻洁,不附权贵,和谢薖“修身砺行,在崇宁大观间不为世俗毫发污染”(《谢幼盘文集》卷首)。一生过着“家贫惟饭豆,肉贵但羡藜”的安贫乐道的清苦生活。以作诗文自娱,在乡家居,每月召集乡中贤士聚会一次,共议古人厚德之事,并抄录成册,名为“宽厚会”。其《寄隐士诗》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先生骨相不封侯,卜居但得林塘幽。家藏玉唾几千卷,手校韦编三十秋。相知四海孰青眼,高卧一庵今白头。襄阳耆旧节独苦,只有庞公不入州”。这首诗为历代诗论家所赞赏,《竹庄诗话》《诗林广记》均称其为佳作。宋徽宗赵佶政和三年以布衣终老于故土,年四十五。
谢逸著述颇丰,有《溪堂集》20卷,另有《春秋广微》、《樵谈》等书,多散佚。现仅存《溪堂集》10卷,诗216首,词62首。
谢逸酷爱写咏蝴蝶,曾写过300首咏蝴蝶诗,人称“谢蝴蝶”。其中有一首今人广为传播的《咏蝴蝶》:
狂随柳絮有时见,舞入梨花何处寻。
江天春晚暖风细,相逐卖花人过桥。
笔者偶尔在一次语文教学研讨会上听到某位全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把上诗作为补充教材教授给学生,其分析涉及构思意境、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讲述花团锦簇、神采飞扬,令听者赞赏不已。
上网搜索这首诗,词条显示收录32,900条信息,其中甚至收入《喜马拉雅》古诗词在线听(童声朗诵)。若搜索词宽泛点,竟达30多万条,其中很多对上诗的分析。
然而有点格律诗词常识的人,见到或听到这首诗,都会怀疑,这是一首诗吗?
格律诗自南朝“四声说”出现后,逐步确立了固定的声律格式,发展到中唐,已经在平仄格律和用韵等形式上基本完善定型。其后的一千多年里,凡创作格律诗,一般必须严格遵循其原则而不得违背。
    如果说格律诗在平仄上还有少许特例,即所谓拗句、拗体可以变通抝救的话,那么在用韵上,则严格得令人窒息。除了开头或结尾偶尔可以借用一个邻韵,有人称之为“孤雁出群”“孤雁入群”体外,在同一首绝句或律诗里,是不允许出韵的,即使读音相近或相同,不是一个韵部,也绝对不允许混用,更别说不押韵了。典型的事例莫过于清代高心夔科考的故事。高首次殿试限押“十三元”的“村”字韵,他因误用“十四寒”韵而被置于四等,罚停殿试一科。次年皇帝行万寿恩科,高得以再次参加殿试,不料又限押“十三元”的“门”字韵,而高又重蹈覆辙,错押了“十一真”韵,由此又列四等。当时即流传“平生双四等,该死十三元”的对联,既是对高的讥讽,也表明格律诗用韵之严。
    由上得知,谢逸的《咏蝴蝶》这首七绝,无论是在平仄或用韵上都存在着无法解释的硬伤。
    这首诗是平起首句不入韵格,但其第三句开头“天”与第二句开头“入”平仄相对,按照格律要求,第三句的“天”也应用仄韵字才是,这里犯了格律诗大忌“失黏”(杜甫以后,格律成熟严谨,失黏的诗极少,偶有失黏则为特例变体,称之为折腰体或背律,属于另一范畴,此不赘述)。
    这首诗两个韵脚分别用“寻”和“桥”,这两个字分别属于《平水韵》的下平声十二侵韵及下平声二萧韵。两韵风马牛不相及,即使从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系统甚至方言来朗读,两字也相差甚远,音调绝不相协,根本构不成“押韵”。
   会不会因为古今音变,宋代押韵的字现今读起来不押韵了呢?的确有这种情况,比如苏轼《金门寺中见李西台与二钱唱和四绝句,戏用其韵跋之》:
    五季文章堕劫灰,升平格力未全回。
    故知前辈宗徐庚,数首风流似玉台。
   全诗用《平水韵》上平声十灰韵,现在读起来“灰、回”声韵相协,没有问题,但最后一个“台”字,读起来感觉语音相去甚远。按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灰,呼恢切,一部”,“回,戸恢切,十五部”,“台,徒哀切,一部”。由此可知,“灰、回”读音一样,当然可以押韵,即使不属同一部;“台”读音与前两韵脚相近,与“灰”同属一部,没有问题,也可押韵。现在读“台”与前边的“灰、回”不押韵,那是随时间发展,“灰、回”元音逐渐高化,而“台”则仍然保留着较大的开口度的原因。回到谢逸的蝴蝶诗,可以得知,“寻、桥”在古代即不押韵,并非古今音发生改变造成了不押韵。
    为什么谢逸的这首七绝会既不合平仄,也不押韵呢?
    查谢逸现存的《溪堂集》,不见这首诗,也不见包含上述两联或句子的诗。收录这两联四句的作品最早可追溯到宋魏庆之的《诗人玉屑》,在书中的“卷之十”里,收有《谢蝴蝶》条:“谢学士吟蝴蝶诗三百首,人呼为谢蝴蝶,期间绝有佳句,如‘狂随柳絮有时见,舞入梨花何处寻!’又曰‘江天春晚暖风细,相逐卖花人过桥。’古诗有‘陌上斜飞去,花间倒翅廻’,又云‘身似何郎全傅粉,心如韩寿爱偷香’,终不如谢句意深远。”作者在此条后注明出处为《古今诗话》。《古今诗话》不知卷数,原书久佚。
    从上述资料,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谢逸的这两首咏蝴蝶诗,在南宋魏庆之时期已经散失,残句也是魏庆之从当时尚未亡佚的《古今诗话》里摘录而来。
   九十年代,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全宋诗·谢逸·卷三》,除收录谢逸的诗、词以外,还收录他的15个残句,五言两联,七言单句4个。其中第9个残句是:狂随柳絮有时见,舞入梨花何处寻。第10个残句是:江天春晚暖风细,相逐卖花人过桥。
    《诗词索引·诗词库·宋谢逸》所记录谢逸的诗、词以外,也收录了谢的十三个残句(剔除了两条《全宋诗》混入他人的残句)。其第九和第十两联,与《全宋诗》收录内容和顺序完全相同。
    现在,我们终于明白,把这两联硬拼在一起成为一首诗,或因错解了《诗人玉屑》中关于这两联的摘评,或因看错《全宋诗》《诗词索引》分行收录的残句,以至于形成了似是而非、张冠李戴的现象。至于原诗,也有两种可能:一是作者因有所观所感而产生灵感,遂把这电光石火稍纵即逝的佳句记录下来,后因种种原因并未继续完成作品,只留下几句绝美的素材;二是原诗随同其它作品在流传过程中湮灭遗失于历史之中。其描写生动的句子则广为人知,多受欣赏而被文人摘录收进自己的著作里,从而侥幸得以保存。
    总之,谢逸的《咏蝴蝶》两联,虽然形式上互不具备构成一首绝句的要件,但其内容都是生动鲜明地描写蝴蝶,两联白描有隐有显,有动有静,有人有景,构成了极具画面感的生动景象,粗心大意者未能辨别细查即作为一首绝句传播,从而造成了一场有关蝴蝶的美丽的误会。
    误会再美丽,也是虚幻错误的东西。我们还是得尊重历史、尊重现实,恢复古诗本来的面目。我们可以罗列上面两联分别进行欣赏分析,但绝不能认为是同一首七绝,因为它本来就不是。   
    今日,这一美丽误会的始作俑者已无从稽考,但其不仅粗心且没有一点格律诗的常识,则令人感到诧异和遗憾。闹出这样一个古诗笑话仅仅用来自娱自乐倒也无妨,倘不加更正而因普及古典读物迅速传播,或因网络之便捷性广为扩散,或以名人之影响力以讹传讹,则谬种流传,贻害无穷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1

主题

690

帖子

1893

积分

轮值首席

诗词理论轮值首席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893

轮值首席优秀诗手

发表于 2020-7-19 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两联硬拼在一起成为一首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1

主题

690

帖子

1893

积分

轮值首席

诗词理论轮值首席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893

轮值首席优秀诗手

发表于 2020-7-19 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考证细致,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6

主题

597

帖子

2305

积分

论坛嘉宾

诗词理论嘉宾

Rank: 6Rank: 6

积分
2305

论坛嘉宾

发表于 2020-7-19 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槐香先生又一佳作。分析论证严密,纠正“专家”胡说,令人信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6

主题

597

帖子

2305

积分

论坛嘉宾

诗词理论嘉宾

Rank: 6Rank: 6

积分
2305

论坛嘉宾

发表于 2020-7-19 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始作俑者把残句合成一首诗,是故意还是无意,可能无法找到答案,但是一本正经地来推荐解读就只有一个原因了——“专家”其实不懂诗。在下觉得这也反映出一个可悲的现实状况,有点格律知识的人实在是多乎哉不多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2

主题

6798

帖子

1万

积分

核心管理员

《驻站诗人》副主任|律诗专栏执行首席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6050

特别贡献执行站长《驻站诗人》执行主任执行首席

发表于 2020-7-20 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比较有印象的是这一个(来自搜韵):

古步出夏门行


汉·两汉乐府


白骨不覆。疫疠流行(◎《文选》二十关中诗注。)。
市朝易人。千载墓平(◎《文选》二十八门有车马客诗注、三十和伏武昌诗注。)。
行行复行行。白日薄西山(◎《文选》二十七从军诗注。)。



能见到的来源,是《文选》唐·李善 注,散见于不同条目。(细查四库影印本,各注之小标题亦有小出入。)

步出夏门行,是乐府古题,很难说是单一篇目的标题。从句子看,前四还可以是同一篇,同韵,内容上也能连属;后两句明明是写客路之愁了,“山”也明显脱韵。

估计是后人整理,图方便计,理到了一起,或更一不小心,以为是一篇诗章。谬矣。


只有李善知道那几个诗的原貌,可惜没有相应的本子传下来,再也搞不清楚了。



一個人的武功分了派别,已自落了下乘。  - 金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3

主题

396

帖子

1375

积分

论坛顾问

诗词理论栏目嘉宾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375

优秀诗手论坛顾问

发表于 2020-7-20 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以讹传讹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主题

70

帖子

234

积分

论坛嘉宾

诗词理论栏目嘉宾

Rank: 6Rank: 6

积分
234

论坛嘉宾

 楼主| 发表于 2020-7-24 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阅读,尚请不吝赐教,问好先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

主题

207

帖子

56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69
发表于 2020-7-28 22:52 | 显示全部楼层
尤其现在是网络大数据自媒体时代,有些古人作品的发布是很容易以讹传讹误导人的。实际上,有些古书古籍里,因为版本的问题,也有自相矛盾的例子。古典诗词及其相关的学习过程中,咱们师友学友们,一定要具有哲学的辩证的意识罢。拜读学习,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京ICP备2021037395号-2 ) 京公网安备11011202003606  

GMT+8, 2024-3-29 17:43 , Processed in 0.04896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