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中国诗词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296|回复: 3

[品鉴] 简说唐代三首描写音乐的诗

[复制链接]

18

主题

70

帖子

234

积分

论坛嘉宾

诗词理论栏目嘉宾

Rank: 6Rank: 6

积分
234

论坛嘉宾

发表于 2020-8-26 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楚风 于 2020-9-3 07:56 编辑

三峰并峙  各展奇秀
——简说唐代三首描写音乐的诗
前  言   
   大唐犹如一幅波澜壮阔、浓墨重彩的画卷,凝视于每一处局部细节都绚丽夺目令人惊艳。诗歌的流光溢彩自不待言,音乐的悠扬缤纷也有目共睹。当诗歌牵手音乐,点燃的激情之火,更让人目眩神迷,如痴如醉。
   音乐是最为抽象的艺术形式,看不见、摸不着,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稍纵即逝,也留不住。它是一种特殊的人类语言,有语法、有结构,也是一种诗。音乐家演奏的音响之诗,也只有懂诗的人才能深入体会,细致描摹。
   表现音乐的唐诗很多,展示的乐器也令人目不暇接:李白的笛子、刘希夷的笙、李颀的胡笳、顾况的筝、刘禹锡的羌笛、张祜的箜篌、方干的古琴、王仁裕的胡琴等等。其中描写最为精彩、最为后人津津乐道的当属李贺听箜篌、韩愈听琴、白居易听琵琶三首了。
   三首诗写作年代相差不远,最早为李贺,写作时间不晚于元和十年(公元811年),其次为韩愈和白居易,都写于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白居易的写作时间可以准确到那一年的深秋。
一、李贺:《李凭箜篌引》
李凭,唐宪宗时期红极一时的宫廷女乐师,时称“李供奉”。顾况看过她的演奏,在诗里描写说:她身材不高,约一米五出头;长相一般,属于仪容质朴一类;弹箜篌的技艺非常高超,“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可见其身价颇高,极受欢迎。箜篌是一种传统弹拨乐器,一种是东汉刘兰芝“十五弹箜篌”的七弦卧箜篌;一种是李凭所弹的二十三弦的竖箜篌,弦多竖弹,技法更为复杂,表现力更加丰富。
当时李贺任职于长安,官奉礼郎(皇家祭祀时的司仪小官),听到李凭弹箜篌后,惊叹不已,写下了这首诗。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首句先写乐器制作材料的精良,“吴丝蜀桐”,这是乐器声音优美的物质基础,顺手拈出演奏时间为秋高气爽的美好季节。接下来只用“昆山”“芙蓉”两句直接描绘弹奏的各种不同声音,或清脆如玉石破碎,或婉转如凤凰鸣叫,或清幽如芙蓉滴露,或隐约似兰花微笑。这里对声音的直接描绘,因为运用了奇特的想象,故给人幽邃朦胧,迷离恍惚的感觉,这体现李贺诗歌的特色。
直接描绘以后,作者不再把笔墨沉溺在声音本身,而运用大量丰富的想象和瑰丽的语言,着眼于乐曲效果从侧面表现其技巧之娴熟、声音之优美。远处的长安十二门,神话里高高在上的天帝,传说中的炼石女娲、仙山神妪、深海蛟龙、月宫桂树、吴刚白兔等都被诗人驱使自如,组合在诗里,产生一种奇幻的意象。这里诗人使用了博喻的修辞手法,即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比喻本体,从而加深印象,增强语气。
古人认为欣赏乐曲不仅要听出音乐的优美悦耳,还要听出内含的微言大义,“伯牙弹琴”,能听出“意在流水”方为知音。这首诗里,“冷、老、瘦、寒”等形容词的大量运用,使得诗歌笼罩了一层忧郁的氛围,感情基调偏低,画面色彩偏暗,看不到欢乐和亮色。难道李贺坎坷的经历和敏感心灵,让他听出了李供奉乐曲里的郁郁寡欢,从而让这首诗也沿袭了既往的感情风格?这首诗或许是晚唐时代里,一个精神孤独者踽踽独行的心灵回声吧。
二、韩愈:《听颖师弹琴》
唐代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代,有人认为李凭是一位朝鲜女性,此说需进一步论证,但有一位善于弹琴的和尚来自印度却是确凿无疑的,时人尊称为颖师。韩愈为他写了一首诗: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皇。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诗的开头从声音强弱入手,先写琴声轻微,如儿女依偎轻言悄语;音量突然加大,变得慷慨激昂,如分手奔赴战场一样。接写声音尖细具有穿透力,如同浮云柳絮飘在半空,又像百鸟啁啾中兀然特立的凤凰独鸣。接下来表现声音高低的强烈变化:高音相差分寸却总难以顶上去,突变低音,像从千丈高处径直坠落一般。以上直接描写声音,主要从乐音的强弱、轻重、缓急、粗细着笔。
    后面四句,诗人从自己听音乐的反应来表现乐曲的感人和技巧的高明:诗人的灵魂融化在乐曲中,竟然达到忘我境地,不由自主地想推手制止弹奏,感动的泪水湿透了衣服。这个颖师啊,竟然能把冰和火放在我肚肠里,一瞬间冰凉寒冷,一刹那烈火炽热,真让人受不了这种强烈的刺激啊。
   “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一句有两点非常值得注意:一是诗人表现了古琴与其他乐器不同的特点——音域宽广。箜篌23弦,以五声音阶计算,也就是四个八度多一点,琵琶四根线,也只三个八度音,而古琴却有七个散音、九十一个泛音和一百四十七个按音(因无品、相、格,理论上有无数个按音),合计四个八度零一个大二度音,在民族乐器里是音域最宽广的乐器。最神奇的是颖师的古琴竟然有八尺一寸之长,比传统的三尺六寸五又长出许多,其音域之宽广,更是惊人。诗人写出像乘过山车一样心灵和肌肉的紧张感,正是抓住了颖师古琴的音域特性。
   二是诗人运用“博喻”手法时,套进“通感”的修辞手法(李贺与白居易的诗里也都有这首手法,只是韩愈尤为奇特)。“通感”又称“移觉”,从听觉转移到肌肉运动。这既是人的神经受声音刺激而牵动肌肉的生理现象,也是诗人深刻体会后准确生动的描绘。这种以形喻声的写法,影响到后人,直至清末《老残游记》仍有类似模仿。书里说的白妞唱歌的声调高过三四节后,人们仿佛看到攀登泰山的情景,真是“愈翻愈险、愈险愈奇”,刘鹗这里的描写可以看做“攀分寸不可上”的诱发,韩诗的艺术性、生命力,影响力可见一斑。
三、白居易:《琵琶行》(节选)
   白居易的《琵琶行》不是专门描写音乐的篇章,对音乐的描写仅是故事情节的需要,是诗里天涯沦落、萍水相逢的重要内容,是两人怀才不遇、惺惺相惜而产生共鸣的基石,请看节选段落: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白居易听琵琶的描写较前两首文字为多,表现更为细致。他从头到尾细腻表现了弹琵琶的全过程。调弦伊始,作者即感受到声音里饱含的感情,直到最终演奏者右手一个急速划过四弦的“扫”的技巧和声音来结束,过程完整、细致全面。
    诗人这里既有对演奏者“低眉”的神态描写,也有“轻拢慢捻”的动作表现,还有《霓裳》《六幺》乐曲名称的记录,几乎成了一篇忠实的报告文学。至于对乐曲的描摹,作者表现声音的清脆、滑音的流畅、音量的低沉、节奏的急促、咋响的突然,几乎应有尽有。最值得注意的是,诗人竟然把“休止符”也同时活灵活现地描摹了出来,“此时无声胜有声”是对音乐艺术的深刻理解。休止符是乐谱的有机组成部分,音乐演奏时的“气口”“休止”等静止停顿,是旋律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感情传递的重要细节。无中能生有,弱里方见强,这才是音乐表现的辩证法。生活里的“要想甜、搁点盐”就是这个道理,白居易对音乐的理解和描写达到了的很高的境界。
    结尾两句,表现演奏虽已结束,听者还沉浸在余音袅袅、无穷回味之中。这两句以景托事、以静衬动,既是环境描写,也是以虚写实。现在直播足球赛,射门入球的刹那间,高明的导演会立即把镜头切向观众台,展示群情激昂、欢呼雷动的场面,以此表现临门一脚的精彩,手法和原理与上述相通。
    白诗更多采用直接描摹的手法,借助博喻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使其逼真传神。喻体多用一般生活常见的现象,如“急雨”“私语”“珠落”“莺鸣”“泉流”“银瓶咋破”“刀枪碰撞”等,都容易唤起读者的生活经验,使其更容易理解,更显得贴切、自然、新鲜。
总  结
共同点:   
   1.三首都是古体诗,“引”,乐府诗体裁名称;“行”与乐府相近的歌行体名称,韩愈的则是杂言诗。
   2.都有着丰富的联想、想象等表现手法,大量使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段。
   3.都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钱钟书说:“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李和白主要是“听声类形”,即耳通眼,听觉通视觉;韩主要是“听声类身”即耳通身,听觉通感觉。
  4.都用博喻的修辞手法。钱钟书在《宋诗选注》里点评苏轼时有一段精彩论述:“博喻或者西洋人所称道的莎士比亚式的比喻,一连串把五花八门的想象来表达一件事物的一个方面或一种状态。这种描写和衬托的方法仿佛是采用了旧小说里讲的‘车轮战法’,连一接二的搞得那件事物应接不暇,本相毕现,降服在诗人的笔下。”
不同点:
   1.李贺再现音乐主要运用侧面表现手法,比喻多取神话传说,想象奇特,炼字精辟,让读者产生难以名状的感受和超乎常态的审美意象。
   2.韩愈描摹音乐采用正面表现与侧面表现相结合的方法,诗里融合“古文笔法”,通感的运用和比喻是以自己的身体及内心感受为主,角度新奇生动,真正不落窠臼。
   3.白居易则以直接描写来展示音乐的美,对音乐这种比较抽象且难以描摹的特殊现象,仍一以贯之地忠实于“老妪能解”的原则进行比喻,博喻所采用的喻体主要以生活现象为主,直白浅近、容易理解。

   三首诗历来为人称道,可谓三峰并峙,各展奇秀。清人方扶南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可以帮助我们体会各自特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1

主题

690

帖子

1893

积分

轮值首席

诗词理论轮值首席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893

轮值首席优秀诗手

发表于 2020-8-26 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3

主题

396

帖子

1375

积分

论坛顾问

诗词理论栏目嘉宾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375

优秀诗手论坛顾问

发表于 2020-8-27 16: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个各有各的特色,与他们一贯的诗风相吻合,也是以他们最拿手的手段来表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6

主题

597

帖子

2305

积分

论坛嘉宾

诗词理论嘉宾

Rank: 6Rank: 6

积分
2305

论坛嘉宾

发表于 2020-8-27 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槐香版主的是出手不凡。若无音乐根基,如何写得如此好文。将三首描写音乐的好诗一一解析,将古人用文字为音乐录音的本领一一道破,读来真是受益多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京ICP备2021037395号-2 ) 京公网安备11011202003606  

GMT+8, 2024-3-29 04:14 , Processed in 0.05645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